疾病百科详细

老年人糖尿病

  • 挂号科室:肾内科(新区)
  • 发病部位:胰腺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老年人
  • 典型症状:多尿 糖尿 乏力 消瘦 多饮
  对于老年糖尿病的年龄概念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多采用1980年联合国提出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称为老年糖尿病;而有些国家则以65岁为分界线。老年糖尿病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老年期起病的糖尿病和青壮年起病而延续至老年期者。前者几乎均为2型糖尿病;而后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但也包括极少数1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人到老年在生理及心理上产生退化,同时容易并存许多病患,致使老年糖尿病比起青壮年糖尿病的病情更为复杂,治疗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了解老年糖尿病的诸多特点以便合理地进行防治。
典型症状:多尿 糖尿 乏力 消瘦 多饮

老年人糖尿病症状

  1.临床表现

 随着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占全人口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众所周知,由于传染病的逐渐减少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多,使后一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日益突出。这后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它们危害的对象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群,因为这些疾病病程长,大多在成年发病,逐渐累积到中→老年,患病率愈来愈高。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进,寿命已明显延长,再加上中老年本身生理和代谢的特点,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物老化和功能减退,更容易患上述疾病,其结果自然是老年人群形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经济负担,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一般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人,而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及亚太地区)提出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较长(70~80岁),而发展中国家较短(如中国男67.32岁,女70.63岁,1987年公布)之故。

老年糖尿病是指老年人患糖尿病。凡60岁以上的人患有糖尿病,不论糖尿病何时发生,均属于老年糖尿病人。大多数的老年糖尿病人其糖尿病发生在60岁以前,但在老年阶段新诊断或普查发现有初发糖尿病人也不少见。老龄化本身就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上升的趋势。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增加10岁,空腹血糖可增加0.056~0.112mmol/L,餐后1h血糖可增加0.84mmol/L。故一个70~80岁的老年人餐后1h血糖可高达11~12mmol/L,而2h仍然在8.9mmol/L以下。这种高血糖倾向可能与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和全身代谢率降低有关系。一些研究证明,在老年人中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第一时相的分泌减少者和前胰岛素分泌增加或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上升者。老年人全身代谢降低是普遍现象,故老年人容易发胖。稍不注意,进食过多就容易发胖,特别是腹部发胖。发胖将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糖生成及输出增加,致高血糖倾向;从而刺激B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可造成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代偿功能减退,最终发生IGT→2型糖尿病。和其他年龄段的2型糖尿病相似,老年糖尿病人肥胖者多有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非肥胖者以B细胞功能缺陷为主。

(1)无糖尿病症状。

(2)症状不特异不典型:

①疲乏无力。

②思维不清(mental confusisn)。

③身体活动障碍。

④多嘴饶舌。

⑤体重减轻。

(3)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的症状(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坏疽及神经症状)。

(4)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5)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临床特征

 老年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常被漏诊、误诊,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起病隐匿,三多症状不明显、常被漏诊误诊:

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三多症不明显,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在普查中查出或偶然查血糖发现的。由于老年人肾糖阈值随年龄增大而升高,高渗性利尿不敏感,而使多尿症状不明显,有时多尿被误认为是喝茶习惯或前列腺肥大所致,烦渴感在老年人也不明显故多饮也不突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常见于老年糖尿病人,有时因高渗性昏迷住院后始发现为糖尿病人。另有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惟一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消瘦或不明原因的心理及精神障碍,而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或“精神病”。老年人因白内障找眼科医生诊治,而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始转诊内科而作出糖尿病的诊断。

(2)并发症多,并存症多,进展快,死亡率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来求医时,大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和眼病。并且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①老年人普遍存在组织器官的退变、代谢下降和功能减退,易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肾脏疾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加重加速这些病变的发生发展。②老年患者糖尿病的病程长,大多在10~20年以上。已知糖尿病的并发症与病程相关。③根据“共同土壤”学说,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基础(如基因关联)和发病机制(环境因素和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此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其他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的患病率也高,同时患糖尿病及这些慢性疾病者也多,多于一般非老年人群。④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相当普遍,表现为心律异常变化,体位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塞,无症状低血糖及排尿障碍等,这些病变常掩盖病情,导致误诊和延误病情甚至死亡。⑤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几乎都发生在老年糖尿病人,如不及时诊治死亡率可高达40%。⑥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梗死,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许多病人缺乏自觉症状(由CT或NMB诊断)。并可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⑦老年糖尿病人的感染性疾病也比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多。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血糖经常控制不良(见下),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大小血管并发症多等原因所致。比如,汪恕萍(1995)报道,老年糖尿病人并发感染的患病率高(51.4%),显著高于非老年糖尿病组(26.3%,P<0.001)。肺部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尿路感染、胆道感染和肺结核等。因感染而导致的病死率,糖尿病人老年组(23.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4%,P<0.05)。在老年糖尿病人皮肤感染(细菌、真菌)和糖尿病足感染也相当常见,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血糖控制不良:

血糖控制不良影响老年糖尿病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情感变化不稳定。Meneilly等(1993)对代谢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了精神心理试验,经过6个月的代谢控制改善后发现,病人在情感、注意力、专心程度、近期记忆和理性思维等方面都有改善。Gradman等(1993)则发现,血糖控制改善使老年糖尿病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均有提高。Berger认为,老年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常在8.1~12.3mmol/L之间,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虽然无糖尿病症状,但一部分人有精神症状,如抑郁、淡漠、疲乏、乏力、失眠烦躁不安等是胰岛素缺乏所致,可采取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的精神状态、自我感觉明显改善,血糖下降使患者可以适当放松饮食限制并比较愉快的生活。

然而由于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些老年糖尿病人饮食调节相当困难,不稳定,任意性大。由于病人记忆力差,缺乏依从性,按时服药、打针和查血糖均难以保证。该用胰岛素未用,该吃1天3次药者常忘记某次服药。有人作过抽样断面调查发现,老年糖尿病人真正坚持治疗作好自身(家庭)保健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者不足1/4。有的病人长期血糖增高未获控制。

3.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DM的病因与发病特点:

老年DM为什么患病率随年龄上升?

①首先是老年人代谢器官年龄老化、萎缩和减重,老年胰岛透明性变增加,老年人B细胞数目减少,A细胞相对增加,D细胞占20%(正常3%)。

②老年人普遍动脉硬化占34.6%。

③随年龄老化核酸物质损伤增加,修复功能减低。

④生活方式:高糖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腹型肥胖。

⑤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⑥药物如噻嗪类。

(2)老年人糖耐量与老龄高血糖:

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老年人血糖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为高,与性别无关,但肯定与年龄有关。开始出现于60岁前后的几年中,血糖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除去显性糖尿病外,老年人中约10%~30%具有碳水化合物耐量异常。老龄高血糖的特点是,空腹血糖每10岁增加0.11mmol/L(2mg/dl),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0.11mmol/L(8~20mg/dl),具体表现是:①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较少,其范围在30~40岁后每10岁增加0.06~0.11mmol/L(1~2mg/dl),只有当检测大量人口时才能发现这一微小变化;②30~40岁以后的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1.11mmol/L(8~20mg/dl),这种变化易于测得。所以,一位40岁的妇女空腹血糖水平均是5.0mmol/L(90mg/dl),餐后2h血糖7.2mmol/L(130mg/dl),当她80岁时,其空腹血糖水平可能达5.4mmol/L(98mg/dl),几乎无临床显著性,但餐后2h血糖水平可达10.6~11.7mmol/L(190~210mg/dl),显著升高。

重要的是应当阐明与年龄有关的高血糖症是否为正常老化过程的一部分,为良性变化,抑或是一种病理现象?是否需要治疗?研究表明这种高血糖症决非良性,明显是病理性的,它导致HbAIC升高,引起大血管并发症。Bedford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均证明,老龄高血糖者的冠状动脉性疾病明显增高。

增龄是导致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的独立因素。其他与之相关的因素还有胰岛素的合成和(或)分泌减少、受体或受体后或细胞内胰岛素作用异常、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机体组成成分改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等。老年人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存在明显改变。老年动物胰岛细胞的胰岛素生物合成能力呈某种程度降低。体外研究显示虽然老年动物胰岛素含量增加,但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表明胰岛的B细胞增多,单个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增多。胰岛素分泌的动态研究发现,老龄鼠的分泌第一时相迟钝,释放时间稍延迟;分泌第二时相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与人的轻度2型糖尿病研究结果相似。人类老龄高血糖中胰岛素分泌改变所起作用的研究尚无肯定一致的结果。不同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结果各异的原因可能与抽样方法、分组及选择实验对象标准不统一有关。

胰岛素拮抗是老年人糖耐量异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老年人即使血糖正常,也存在胰岛素拮抗。其原因可能是双重的。第一,老年人有轻微细胞内或受体后缺陷,干扰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第二,伴随年龄增加,机体的组成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肌肉等贮糖组织减少。体型瘦削的正常男性,25岁时体重的45%是肌肉组织,70岁时肌肉仅占体重的27%。肌肉的减少与脂肪的增多一致。过多的脂肪组织增加了胰岛素的拮抗,引起高胰岛素降解减少,胰岛素清除率也随之下降。另外,老年人糖代谢过程中酶活性的降低也可能与老龄高血糖有关。

4.分型 

近十余年来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突破性的进展,于1997年经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委员会报道公布,提出了更新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并于1998年和1999年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委员会认可。最新分型废除了过去沿用的IDDM和NIDDM的名称,并以阿拉伯字1和2取代了过去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中的罗马字Ⅰ和Ⅱ,取消了与营养相关性糖尿病(MRDM),将之归类于特殊类型中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至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自身免疫性:急性型、迟发型。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

①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异常。

②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

④内分泌疾病。

⑤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⑥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糖尿病(GDM)。

长期以来,各国家、各实验室由于采用不同的OGTT,从而提出多种糖尿病诊断标准相互差异较大,极需采用一种相对准确而简便的统一标准。自1980年WHO标准公布后,各国趋向统一,WHO标准简便,易于掌握,不分年龄与性别,同样适于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但尚有异议,有学者提出,老年糖尿病应体现老年人糖耐量减低的自然生理规律,因此国内还有人主张采用1981年我国的修订标准。其评定方法是4项(1/2h或1h为1项)中任何3项达到标准者可诊断糖尿病,任何2项达标者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

1994年,日本金泽康德对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又提出一个新方案该标准显然将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尺度更加放宽,而且提出IGT与糖尿病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即可疑老年糖尿病。

1997年7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又提出新的诊断标准即:

5.有糖尿病症状,

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随意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6.空腹血糖≥7.0mmol/L

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3.OGTT时2h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共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正常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h血糖≥7.8mmol/L,但<11.1mmol/L;IFG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近年还有人提出以糖化血红蛋白(GHb包括HbA1,HbA1c)明显增高的血糖值作为诊断标准,即老年人以75g葡萄糖进行OGTT时,空腹血糖在6.7mmol/L(120mg/dl)以上,糖负荷后1h及2h血糖值在13.3mmol/L(240mg/dl)以上时,HbA1c出现病理性升高,以此标准作为老年糖尿病诊断依据较为适当。

一、症状

1.临床表现

随着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占全人口的比例都在迅速增长,众所周知,由于传染病的逐渐减少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增多,使后一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日益突出,这后一类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它们危害的对象大多数是中老年人群,因为这些疾病病程长,大多在成年发病,逐渐累积到中→老年,患病率愈来愈高,随着人们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进,寿命已明显延长,再加上中老年本身生理和代谢的特点,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物老化和功能减退,更容易患上述疾病,其结果自然是老年人群形成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生活质量和造成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经济负担,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发达国家一般规定65岁以上为老年人,而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及亚太地区)提出60岁以上为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人口平均寿命较长(70~80岁),而发展中国家较短(如中国男67.32岁,女70.63岁,1987年公布)之故。

老年糖尿病是指老年人患糖尿病,凡60岁以上的人患有糖尿病,不论糖尿病何时发生,均属于老年糖尿病人,大多数的老年糖尿病人其糖尿病发生在60岁以前,但在老年阶段新诊断或普查发现有初发糖尿病人也不少见,老龄化本身就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国内外的研究均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有上升的趋势,50岁以上中老年人,每增加10岁,空腹血糖可增加0.056~0.112mmol/L,餐后1h血糖可增加0.84mmol/L,故一个70~80岁的老年人餐后1h血糖可高达11~12mmol/L,而2h仍然在8.9mmol/L以下,这种高血糖倾向可能与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和全身代谢率降低有关系,一些研究证明,在老年人中B细胞分泌胰岛素有第一时相的分泌减少者和前胰岛素分泌增加或前胰岛素/胰岛素比值上升者,老年人全身代谢降低是普遍现象,故老年人容易发胖,稍不注意,进食过多就容易发胖,特别是腹部发胖,发胖将加重胰岛素抵抗,可使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肝糖生成及输出增加,致高血糖倾向;从而刺激B细胞增加,胰岛素分泌(高胰岛素血症),久而久之可造成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代偿功能减退,最终发生IGT→2型糖尿病,和其他年龄段的2型糖尿病相似,老年糖尿病人肥胖者多有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非肥胖者以B细胞功能缺陷为主。

(1)无糖尿病症状。

(2)症状不特异不典型:

①疲乏无力。

②思维不清(mental confusisn)。

③身体活动障碍。

④多嘴饶舌。

⑤体重减轻。

(3)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的症状(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坏疽及神经症状)。

(4)具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5)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临床特征

老年糖尿病人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常被漏诊,误诊,按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起病隐匿,三多症状不明显,常被漏诊误诊: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三多症不明显,大约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是在普查中查出或偶然查血糖发现的,由于老年人肾糖阈值随年龄增大而升高,高渗性利尿不敏感,而使多尿症状不明显,有时多尿被误认为是喝茶习惯或前列腺肥大所致,烦渴感在老年人也不明显故多饮也不突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常见于老年糖尿病人,有时因高渗性昏迷住院后始发现为糖尿病人,另有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惟一的症状是不明原因的消瘦或不明原因的心理及精神障碍,而常被误诊为“恶性肿瘤”或“精神病”,老年人因白内障找眼科医生诊治,而发现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始转诊内科而作出糖尿病的诊断。

(2)并发症多,并存症多,进展快,死亡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来求医时,大多数已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和眼病,并且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这是因为:

①老年人普遍存在组织器官的退变,代谢下降和功能减退,易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肾脏疾病,白内障,周围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加重加速这些病变的发生发展。

②老年患者糖尿病的病程长,大多在10~20年以上,已知糖尿病的并发症与病程相关。

③根据“共同土壤”学说,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共同的基础(如基因关联)和发病机制(环境因素和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因此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高,其他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的患病率也高,同时患糖尿病及这些慢性疾病者也多,多于一般非老年人群。

④在老年糖尿病人群中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相当普遍,表现为心律异常变化,体位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梗塞,无症状低血糖及排尿障碍等,这些病变常掩盖病情,导致误诊和延误病情甚至死亡。

⑤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几乎都发生在老年糖尿病人,如不及时诊治死亡率可高达40%。

⑥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梗死,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高于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许多病人缺乏自觉症状(由CT或NMB诊断),并可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⑦老年糖尿病人的感染性疾病也比非老年的糖尿病人群多,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血糖经常控制不良(见下),致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大小血管并发症多等原因所致,比如,汪恕萍(1995)报道,老年糖尿病人并发感染的患病率高(51.4%),显著高于非老年糖尿病组(26.3%,P<0.001),肺部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尿路感染,胆道感染和肺结核等,因感染而导致的病死率,糖尿病人老年组(23.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4%,P<0.05),在老年糖尿病人皮肤感染(细菌,真菌)和糖尿病足感染也相当常见,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3)血糖控制不良:血糖控制不良影响老年糖尿病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发病率较高,情感变化不稳定,Meneilly等(1993)对代谢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了精神心理试验,经过6个月的代谢控制改善后发现,病人在情感,注意力,专心程度,近期记忆和理性思维等方面都有改善,Gradman等(1993)则发现,血糖控制改善使老年糖尿病人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均有提高,Berger认为,老年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常在8.1~12.3mmol/L之间,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所造成,虽然无糖尿病症状,但一部分人有精神症状,如抑郁,淡漠,疲乏,乏力,失眠烦躁不安等是胰岛素缺乏所致,可采取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患者的精神状态,自我感觉明显改善,血糖下降使患者可以适当放松饮食限制并比较愉快的生活。

然而由于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使一些老年糖尿病人饮食调节相当困难,不稳定,任意性大,由于病人记忆力差,缺乏依从性,按时服药,打针和查血糖均难以保证,该用胰岛素未用,该吃1天3次药者常忘记某次服药,有人作过抽样断面调查发现,老年糖尿病人真正坚持治疗作好自身(家庭)保健使血糖控制达到要求者不足1/4,有的病人长期血糖增高未获控制。

3.老年糖尿病的特点

(1)老年DM的病因与发病特点:

①首先是老年人代谢器官年龄老化,萎缩和减重,老年胰岛透明性变增加,老年人B细胞数目减少,A细胞相对增加,D细胞占20%(正常3%)。

②老年人普遍动脉硬化占34.6%。

③随年龄老化核酸物质损伤增加,修复功能减低。

④生活方式:高糖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腹型肥胖。

⑤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⑥药物如噻嗪类。

(2)老年人糖耐量与老龄高血糖:国内外的研究均已证明,老年人血糖水平较其他年龄组为高,与性别无关,但肯定与年龄有关,开始出现于60岁前后的几年中,血糖升高的幅度随年龄增长而加大,除去显性糖尿病外,老年人中约10%~30%具有碳水化合物耐量异常,老龄高血糖的特点是,空腹血糖每10岁增加0.11mmol/L(2mg/dl),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0.11mmol/L(8~20mg/dl),具体表现是:

①空腹血糖水平增加较少,其范围在30~40岁后每10岁增加0.06~0.11mmol/L(1~2mg/dl),只有当检测大量人口时才能发现这一微小变化;

②30~40岁以后的餐后2h血糖水平每10岁增加0.44~1.11mmol/L(8~20mg/dl),这种变化易于测得,所以,一位40岁的妇女空腹血糖水平均是5.0mmol/L(90mg/dl),餐后2h血糖7.2mmol/L(130mg/dl),当她80岁时,其空腹血糖水平可能达5.4mmol/L(98mg/dl),几乎无临床显著性,但餐后2h血糖水平可达10.6~11.7mmol/L(190~210mg/dl),显著升高。

重要的是应当阐明与年龄有关的高血糖症是否为正常老化过程的一部分,为良性变化,抑或是一种病理现象,是否需要治疗。研究表明这种高血糖症决非良性,明显是病理性的,它导致HbAIC升高,引起大血管并发症,Bedford研究和其他一些研究均证明,老龄高血糖者的冠状动脉性疾病明显增高。

增龄是导致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的独立因素,其他与之相关的因素还有胰岛素的合成和(或)分泌减少,受体或受体后或细胞内胰岛素作用异常,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减少,机体组成成分改变,饮食结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等,老年人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存在明显改变,老年动物胰岛细胞的胰岛素生物合成能力呈某种程度降低,体外研究显示虽然老年动物胰岛素含量增加,但胰岛素分泌受抑制,表明胰岛的B细胞增多,单个胰岛B细胞内胰岛素含量增多,胰岛素分泌的动态研究发现,老龄鼠的分泌第一时相迟钝,释放时间稍延迟;分泌第二时相显著降低,这些结果与人的轻度2型糖尿病研究结果相似,人类老龄高血糖中胰岛素分泌改变所起作用的研究尚无肯定一致的结果,不同的研究发现老年人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结果各异的原因可能与抽样方法,分组及选择实验对象标准不统一有关。

胰岛素拮抗是老年人糖耐量异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老年人即使血糖正常,也存在胰岛素拮抗,其原因可能是双重的,第一,老年人有轻微细胞内或受体后缺陷,干扰葡萄糖的摄取和代谢;第二,伴随年龄增加,机体的组成成分发生显著变化,肌肉等贮糖组织减少,体型瘦削的正常男性,25岁时体重的45%是肌肉组织,70岁时肌肉仅占体重的27%,肌肉的减少与脂肪的增多一致,过多的脂肪组织增加了胰岛素的拮抗,引起高胰岛素降解减少,胰岛素清除率也随之下降,另外,老年人糖代谢过程中酶活性的降低也可能与老龄高血糖有关。

4.分型

近十余年来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突破性的进展,于1997年经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委员会报道公布,提出了更新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并于1998年和1999年经世界卫生组织(WHO)咨询委员会认可,最新分型废除了过去沿用的IDDM和NIDDM的名称,并以阿拉伯字1和2取代了过去Ⅰ型和Ⅱ型糖尿病中的罗马字Ⅰ和Ⅱ,取消了与营养相关性糖尿病(MRDM),将之归类于特殊类型中胰腺外分泌疾病所至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胰岛B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①自身免疫性:急性型,迟发型。

②特发性。

(2)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胰岛素抵抗。

(3)其他特殊类型:

①胰岛B细胞功能基因异常。

②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

③胰腺外分泌疾病。

④内分泌疾病。

⑤非常见型免疫介导性糖尿病。

⑥其他伴有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

(4)妊娠糖尿病(GDM)。

长期以来,各国家,各实验室由于采用不同的OGTT,从而提出多种糖尿病诊断标准相互差异较大,极需采用一种相对准确而简便的统一标准,自1980年WHO标准公布后,各国趋向统一,WHO标准简便,易于掌握,不分年龄与性别,同样适于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但尚有异议,有学者提出,老年糖尿病应体现老年人糖耐量减低的自然生理规律,因此国内还有人主张采用1981年我国的修订标准,其评定方法是表中4项(1/2h或1h为1项)中任何3项达到标准者可诊断糖尿病,任何2项达标者为葡萄糖耐量受损(IGT)。

二、诊断

1994年,日本金泽康德对老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又提出一个新方案,该标准显然将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尺度更加放宽,而且提出IGT与糖尿病间有一个过渡阶段即可疑老年糖尿病。

1997年7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又提出新的诊断标准即:

1.有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意血糖≥11.1mmol/L,随意血糖是指就餐后任意时间的血糖值,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尿,烦渴和无其他诱因的体重下降。

2.空腹血糖≥7.0mmol/L,空腹状态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3.OGTT时2h血糖≥11.1mmol/L,OGTT仍然按WHO的要求进行。

符合上述标准之一的患者,在次日复诊仍符合三条标准之一者即诊断为糖尿病。

在新的分类标准中,糖尿病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及空腹葡萄糖受损(IFG)共属高血糖状态,与之相应的为葡萄糖调节正常的正常血糖状态,IGT的诊断标准为:OGTT时2h血糖≥7.8mmol/L,但<11.1mmol/L;IFG为空腹血糖≥6.1mmol/L,但<7.0mmol/L。

近年还有人提出以糖化血红蛋白(GHb包括HbA1,HbA1c)明显增高的血糖值作为诊断标准,即老年人以75g葡萄糖进行OGTT时,空腹血糖在6.7mmol/L(120mg/dl)以上,糖负荷后1h及2h血糖值在13.3mmol/L(240mg/dl)以上时,HbA1c出现病理性升高,以此标准作为老年糖尿病诊断依据较为适当。

老年人糖尿病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用药物或宣传教育及饮食运动干预减少易感人群中发生糖尿病的危险。

二级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糖尿病高危人群(特别是糖耐量低减,IGT人群)中糖尿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发生的糖尿病进行有效规范、科学的治疗防止或延缓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的一、二、三级预防远不如其他疾病预防那么简单明了。其特殊性在于糖尿病病因的复杂性,以2型DM而言,其中绝大多数病例属于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范畴,被称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高血压、高脂蛋白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实际上可发生于出现临床糖尿病之前(而做为某疾病的并发症,理论上说应发生于该疾病出现之后),这样一来,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应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开始才能真正有效。因此糖尿病的二、三级预防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分得很清,二级预防也起到三级预防的作用甚至较后者更为重要更为有效。

老年糖尿病基本属于2型糖尿病。2型DM的发病受基因、老龄化及不利环境因素影响,除少部分为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外,其余绝大多数为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基因干预远未成熟,老龄化不能逆转,故改善环境因素使其不利于发生胰岛素抵抗为降低发生糖尿病危险的主要环节,可在①有2型DM家庭史或②出生低体重者或③肥胖(BMI≥25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腰、臀围比值男≥0.9,女≥0.85)或④生活方式由体力活动多向体力活动少等转化(如职业、职位变化、退休等)或⑤现有高血压、高脂蛋白症或⑥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中糖耐量尚正常者,采取下述预防措施。①合理的饮食(质和量)。②鼓励适当增加体力活动。③维持理想体重,肥胖者减肥,出生低体重或为巨大儿者尤其应注意不要肥胖。④治疗高血压避免使用降低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老年人糖尿病鉴别

  1.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

 典型病例,临床可根据起病年龄、起病缓急、酮症易感以及是否胰岛素治疗等初步对1型或2型糖尿病作出鉴别,但临床上常遇到不少病例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鉴别,需全面综合考虑,以便采取合理治

2.肝源性糖尿病

 肝脏与糖代谢密切相关,在糖原异生,糖原合成,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释放等方面均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肝病患者糖代谢紊乱比较常见,文献报告,肝硬化患者约30%可表现为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肝脏疾病引起糖耐量异常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肝脏糖原合成降低、胰岛素抵抗(可能由游离脂肪酸升高、胰岛素受体减少和胰岛素受体后异常等所致)和激素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胰升糖素水平明显升高)等有关,肝硬化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治疗腹水,可致低钾)、β受阻体断药(治疗门脉高压)也可能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其糖耐量特点为:①FPG正常或降低,服糖后血糖明显升高,45~90min(多在60min内)达高峰,高峰后血糖下降迅速,一般在120&mdash;180min内恢复空腹水平;但肝功能损害很严重时高血糖持续时间较长;有些病例在服糖后3~5h可有反应性低血糖。②胰岛素或C肽释放试验基本正常,与血糖平行,但肝病时,肝脏摄取和灭活胰岛素明显减少,胰岛素的半衰期延长,餐后2h胰岛素可为基础值的8~12倍,血胰岛素/C肽比值升高。因C肽很少被肝脏代谢,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此时血、尿C肽测定可更精确反映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一方面注意改善肝功能,避免应用损害肝功能的药物;另一方面注意在总热量不变时宜少食多餐,必要时配合应用&alph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从小剂量开始,同时注意检测肝功能)或餐前皮下注射小剂量的短效胰岛素,一般不应用磺酰脲类药物或双胍类口服降血糖药物,噻唑烷二酮衍生物不建议使用。一些纯中药制剂也可考虑使用。

3.胰源性糖尿病

 许多胰腺疾病如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肿瘤术后及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色病(多由长期多次输血致过多的铁质沉积于脏器,包括胰腺,致其纤维化和退行性变等),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相对或绝对缺乏,出现糖尿病,大多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但由于同时有胰岛A细胞量的减少,故胰岛素的需要量相对少。

4.内分泌疾病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

甲亢患者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甲亢时甲状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脏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同时加速糖原的分解和异生,加速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使血糖升高;甲状腺素通过cAMP激活肾上腺素能&beta;受体,增强儿茶酚胺活性,使儿茶酚胺增多,抑制胰岛素释放,并使胰升糖素受到刺激,血糖升高。甲亢本身所致的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FPG一般增高不明显,且随着甲亢的控制,糖代谢紊乱常随之恢复。若甲亢合并持续性空腹高血糖,重度糖代谢紊乱,甚至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或甲亢症状控制,高血糖仍持续存在者,则可诊断甲亢合并糖尿病。若胰岛B细胞功能显著低下或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如ICA及GAD-Ab阳性等,则可考虑为甲亢合并1型糖尿病;若胰岛素相对缺乏,酮症抵抗,体内自身抗体阴性,可考虑甲亢合并2型糖尿病。另外,甲亢可使原先存在的糖尿病病情加重。甲亢合并糖尿病需两者兼治。合并1型糖尿病则需应用胰岛素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在抗甲亢治疗的同时,可采取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2)生长激素瘤:

儿童起病引致巨人症,成人起病引致肢端肥大症。长期高水平的生长激素有拮抗胰岛素调节糖代谢的作用,可引起垂体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多在肢端肥大症之后出现,一些患者也可表现为早期或同时发现。有报告肢端肥大症者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发生率为24.3%和27.1%,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生长激素瘤合并糖尿病常需胰岛素治疗,且一般剂量较大。针对垂体生长激素瘤体的治疗(手术或放疗)或瘤体的卒中可使糖尿病减轻或消失。

(3)皮质醇增多症(Cushingss syndrome):

皮质醇可促进肝糖原异生并拮抗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致糖耐量异常,大部分为IGT,约20%表现为糖尿病即类固醇性糖尿病,病情一般较轻。针对病因如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肾上腺瘤、肾上腺增生癌或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等的治疗可减轻糖代谢的异常,甚至使糖代谢恢复正常。亦可见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

(4)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可使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促进肝脏糖原异生,拮抗胰岛素的外周作用;高儿茶酚胺血症,能兴奋胰岛&alpha;受体(致胰升糖素分泌增加),并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文献报告,嗜铬细胞瘤80%合并糖代谢紊乱,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24%,肿瘤切除后,糖代谢紊乱可恢复正常。另外,患有嗜铬细胞瘤的患者,因存在高儿茶酚胺血症,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增加,当氧化不全时,有时临床以糖尿病酮症甚至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而延误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5)胰岛A细胞瘤:

瘤体分泌过多的胰升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同时拮抗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使血糖升高。文献报告本病50%伴有糖尿病,所致糖尿病一般为轻至中度,酮症不易感。其他主要临床表现有:①坏死性溶解性游走性红斑,反复发生以下肢、臀部、股部和会阴部为主的红斑&rarr;水疱&rarr;破溃&rarr;结痂&rarr;脱屑伴色素沉着,邻近部位可融合,向周围扩散时,中心病变部位可融合,常伴有奇痒,该表现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②口炎,呈红牛肉样舌炎及指甲分离;③腹痛,15%有腹泻;④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伴血沉增快;⑤食欲良好,但体重下降;⑥低氨基酸血症,血胆固醇降低;⑦OGTT时,血胰升糖素反而升高。确诊有赖于胰升糖素的测定[多大于143.5pmol/L(500pg/ml)]和影像学如CT、MRI和B超等定位检查(肿瘤直径3~35cm,以胰尾部多见,约70%为恶性,50%伴肝转移)。

(6)生长抑素瘤:

为胰腺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瘤,通过抑制胰岛素分泌亦可致糖尿病。糖尿病轻重不一,可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过高的生长抑素同时还抑制其他胃肠内分泌激素(如胰升糖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肠抑胃素和生长激素等)的分泌,导致胃酸和胰外分泌减少,胆囊及小肠功能紊乱,肠钙和脂肪吸收减少,临床除糖尿病表现外,常有贫血、胃酸分泌减少、胆囊病、消化不良、腹泻(脂肪泻)和体重减轻等。确诊有赖于生长抑素的测定(高达正常人水平的100倍)和影像学检查(体积多较大,半数位于胰头部位,50%为恶性,伴局部淋巴结或肝转移)。

5.药物和化学物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影响葡萄糖耐量。故在做OGTT试验前应停药3~7天,甚至1个月以上。

6.非糖尿病性糖尿 

一般情况良好,常无症状。尿糖的出现不伴有血糖的增高,糖耐量试验在正常范围。其病因较多,常见的有慢性肾衰、妊娠(多在第3~4个月)、各种继发性近曲小管病变(如锂中毒)和遗传性肾小管病变如Fanconi综合征等,鉴别诊断比较容易,同时检测血糖和尿糖,若血糖在正常范围,而尿糖阳性则肾性糖尿成立,一般无特殊处理。

老年人糖尿病饮食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其饮食控制也不同于中年人。饮食治疗目的仍然为了降低血糖、血脂、血压和维持正常体重,但其安排方法有所不同。老年人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故对饮食控制不宜过于严格。对于胃肠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应鼓励他们进食,可采用少量多餐。老年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心、脑,肝、肾损害,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宜低脂、低盐、戒酒等。由于肾损害,蛋白质丢失较中年人明显增多,且因消化功能差,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故多见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抵抗力差,往往易合并感染。骨折等,所以需增加蛋白,特别是优质蛋白的补充。老年患者肥胖者较少,饮食控制减轻体重不宜过于严格,其目标是基本接近标准体重,不能一味减肥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心慌等症,影响患者坚持饮食治疗的信心。

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足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