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羌虫病(丛林型斑疹伤寒,红虫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皮肤,淋巴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人员及青壮年
  • 典型症状:
  羌虫病又称丛林型斑疹伤寒,或称红虫病。其致病主要为被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虫幼虫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热病。一般而言老鼠是恙虫最常见的宿主。治疗上以四环素类最具疗效,防治最有效方法为消灭其宿主降低恙虫密度及尽可能避免长期进入恙虫活动地区,或于活动后立即洗澡更衣减少被叮咬机会。
典型症状:

一、流行病学

此病几只发生在由日本北方诸岛、西南至澳大利亚、东南至南太平洋群岛的大三角地区此区螨蚴既是立克次体传媒,也是它的宿主恙螨幼虫叮咬把恙虫病东方次体传播给人。能在人体叮食的螨类(德里纤恙螨Lep-totrombidiumdeliensis等),生活史中只有恙螨这个阶段,体形很小,几近于微观色泽则很鲜明(沙螨“redbugs”)。恙螨就食于鼠及其他啮齿动物冠以“丛林”,是由于保持恙螨-哺乳动物的栖息繁殖关系,是围绕丛林和林中空旷地进行的当然也不仅限于此,其他地区如半干旱地区、沙漠和江河湖滩,也是啮齿动物和螨类营生之处。人类修路、除草、伐木或行军来到这些地区,就能遭遇丛林斑疹伤寒。局部地区疫情尤烈,说明恙螨及其啮齿动物宿主很少活动。螨类能通过产卵把立克次体传给下代,因此起到既是虫媒又是宿主的作用。

此病又称“红河热”及“洪水热”,因为雨季时此病发生增多。恙螨和螨类都是在温暖、湿润的情况下繁殖。

二、症状体征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在1-2d内达39-40以上,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体征可有颜面及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肝脾肿大等。病程进入第2周后,病情常加重,神经系统的表现可有神经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可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音等肺炎表现。少数可有广泛的出血现象。第3周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减轻至消失,并逐渐康复。但如未及时得到有效的病原治疗,部分患者病重死亡。中国南北流行的羌虫病东方地株毒力不同南方夏季型羌虫病临床表现重,而北方秋冬型表现较轻。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18天平均10天。急性起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结膜充血恙螨叮咬处出现一红色丘疹,可见于人体任何部位。丘疹增大、中心坏死即结痂而为焦痂。随着焦痂的成熟,患者突发头痛、发热发冷、周身不适顶部有水疱,几天后干燥,结黑色焦痂无自觉症状。于发热第5天全身出现暗红色斑疹及斑丘疹以躯干部明显一般在数天内完全消退全身淋巴结呈中度肿大,尤以原发病灶引流区淋巴结为著。肝脾亦肿大且有压痛。与其他立克次体病不同,本病在发热呈进行性升高同时,出现相对缓脉,且易并发肺炎。以后几天,这些症状更为加剧,体温也增高更甚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本病常易复发。

以后几天,这些症状更为加剧,体温也增高更甚。如未治疗即可陷于木僵或发生脑膜脑炎心功能失常包括轻度心电图改变如一度房室阻滞、T波倒置等。皮疹约于第1周末出现,为隐约可见的淡红色斑丘疹性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再向四肢发展。

第1周后期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脾大有时肝亦可触及。虽然胸片可见间质性肺炎,但肺部检查常无何改变。心肌炎病人可能听到奔马律,心音质地不良,并有收缩期杂音。未治病例可以发现不同脑神经缺失征,如耳聋构音障碍及咽下困难等,但除耳聋可能持续数月外,皆为暂时性在越南发生丛林斑疹伤寒的87例(未免疫)美国士兵,都有发热头痛症状,46%有焦痂,35%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者85%。很多人被误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亦不足异实验室检查早期白细胞减少,以后增至正常水平舔凝血障碍亦有但发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证候的仅偶见。肝酶增高,反映肝细胞损害。蛋白尿常见。未治病例热程约2周,此后继以恢复期,长至4~6周。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抗原大量变异。本病常易复发。

羌虫病疾病病因

1、传染源 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而北方则以黑线姬鼠、社鼠等为主。鼠类感染后多无症状,但病原体在其内脏中能长期存在,因而也是本病的主要贮存宿主。此外,兔、猪、家禽、鸟类等也可被感染或携带羌螨,故也可为本病的传染源及贮存宿主。人被羌螨叮咬仅属偶然现象虽然被感染后血中出现病原体,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2、传播途径 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的数十种羌螨以地里纤羌螨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叮吮感染羌虫病东方体的鼠类体液受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使其受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东方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羌螨仅幼虫为寄生性,其余阶段自营生活,且在一年终多仅吸吮一次人和动物的体液,但由于病原体可经卵下传幼虫,因此传播羌虫病的是感染病原后的第二代幼虫。

3、人群易感性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人员及青壮年因暴露机会多而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对异株的免疫则仅能维持数月,故可再次感染发病。

羌虫病预防

1、消灭传染源 灭鼠是主要措施,患者不必隔离、接触者不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除杂草,消除羌螨孳生地。对于野外作业地区,可喷洒杀虫剂消灭羌螨。

3、个人防护 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晾晒衣被。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为了防止羌螨叮咬,应束紧袖领及裤脚口,可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5%邻苯二甲酸二甲由等。目前尚无实际应用的羌虫病疫苗。

羌虫病鉴别诊断

一般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不一,故诊断很难。根据焦痂和皮疹,应想到立克次体病,但有此证候者不到半数而且焦痂和皮疹还可提示其他立克次体感染,如蜱传斑疹伤寒等。丛林斑疹伤寒疫区以及病人是否曾到这样的疫区旅游或工作,是重要流行病学信息舔对疑为丛林斑疹伤寒的病例,应以四环素或氯霉素做试验治疗。用药后应于48h内退热。本病特征为恙螨叮咬处的原发性损害发热第5天左右出现全身散在皮疹,且易消退。病程约2周,第2周末出现变形杆菌OX-K株凝集反应阳性。间接免疫荧光可检出特异性抗体,据此可做出诊断。特异性血清学检查是由相隔2周的双份血清样本检出IFA明显增高(>4倍)。变形杆菌OX-K抗原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故常用于疫区。约50%病例达到诊断效价据马来亚报道两种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约相等,但二者同时应用,实用价值更大。以病人血液接种于小鼠腹腔能分离到恙虫病东方次体。可以从鼠组织中检出立克次体。

鉴别诊断:

应与其他斑疹伤寒相鉴别根据其特定的发病地域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反应,应该不难鉴别。

羌虫病饮食保健

患者食用较为清淡的食物,避免高盐和高蛋白的饮食,多进食高纤维素的食物。另外,由于羌虫病患者的肝肾功能会受到疾病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控制饮水量,避免服用过多的水增加肾脏的负担。

雨水季节是羌虫病发病的主要季节,避免在该季节接触草地,必要时需要对领口、袖口、裤管等扎好。在野外还需要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防虫剂。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