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小儿孤立性右室心肌病)

  • 挂号科室:针灸二科(老区)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
  • 典型症状:心悸 胸闷 右心衰竭 心动过速 黑蒙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其特征为心律失常和右室特异性病变。  本病的命名目前尚未统一,称之为ldquo;羊皮纸心rdquo;、孤立性右室心肌病、右室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性右室疾病、右室发育不良、心律紊乱型右室心肌病,国际心脏病学会联盟(ISFC)心肌心包疾病专题工作组称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典型症状:心悸 胸闷 右心衰竭 心动过速 黑蒙

一、症状

1.右心衰竭: 以婴幼儿多见,

2.心律失常: 反复发作左束支阻滞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因运动时出现心悸,胸闷,黑等不适就诊,或无任何症状,因偶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而确诊本病,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可导致晕厥或猝死,部分患者以猝死为首发表现,尤多见于35岁以下者及运动员,情绪激动或竞技运动时易诱发,

3.心脏增大而无症状: 体检多无异常发现,部分病人有心脏扩大,可听到第3,第4心音及第2心音固定分裂。

二、诊断

典型病例通过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所见,诊断不困难,本病确诊的金指标应建立在尸检或手术中,组织学上证实右室大部分心肌为纤维脂肪组织所 取代,然而,多数病例不可能做到,目前采用1994年欧洲心脏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包括结构,功能,组织学,心电图,心律失常和遗传各方面的主,次要标 准,符合不同组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加2项次要标准,或符合4项次要标准,即可诊断本病。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感染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少数患者呈家族性发病。资料分析提示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系连锁分析将疾病基因突变定位于14q23-q24、1q42-q43、14q12-q22、2q32.1-q32.2、3p23、17q21。

2.感染因素 由心肌慢性炎性坏死损伤的结果,导致右室心肌组织被纤维化、脂肪组织所替代。尚未阐明,有家族群集倾向,30%有家族史。新近研究认为是由于14号常染色体长臂异常所致的显性遗传病。也有认为与感染引起心肌炎有关。

二、发病机制

心脏主要病理特征是右室肌弥漫性或局限性扩张,扩张区心肌变薄,大部分心肌为纤维脂肪组织代替,心肌中层及外膜层病变最著,常累及右心室漏斗部前壁、心尖及膈面或下壁。组织学检查右室壁呈脂肪瘤样变及纤维化,偶见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左室很少受累。显著特点为右室心肌收缩力明显减弱,心搏出量减低,右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容量增多,右室腔扩大,进而发生右心衰。部分患者发生于右室的室性心律失常,多由折返引起,常致猝死。

重点做好遗传学咨询工作和积极防治各种心肌炎症。

婴幼儿应与Ebstein畸形,肺静脉异位回流使右室受累的先天性心脏病及Uhl病相鉴别。后者属右室畸形,右室壁完全缺乏心肌组织,心内、外膜贴在一起,称为“羊皮纸样心脏”,婴儿期即出现心力衰竭,极少因运动诱发死亡。

多补充一些体内缺乏的营养物质,但是不要能吃刺激性过大、过于辛辣的食物。

猝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