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骨血管内皮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中年人群
  • 典型症状:钝痛 生长缓慢 骶骨囊肿
  1943年Stout命名恶性血管肿瘤为血管内皮细胞瘤,以后在组织学分类与命名上很混乱,曾使用的名称很多,目前已经逐渐统一起来,称为骨血管内皮细胞瘤。公认骨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介于骨血管瘤和骨血管肉瘤即良、恶性之间的一个中间型或未定型的肿瘤,是一种弥漫浸润生长但不转移的低恶性肿瘤。
典型症状:钝痛 生长缓慢 骶骨囊肿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文献报道年龄分布10~75岁,平均男性32岁,女性43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病变大多为单发,但亦有多发性病变。部位以椎骨最多,其余顺次为胫骨、股骨、肱骨、骨盆、肋骨、颌骨等,亦可发生于手足骨。

2.症状和体征:起病缓慢,常无症状,病程几周到数年不等,平均5个月。早期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局部钝痛、压痛和肿胀。慢慢加重,肿胀逐渐明显,临近关节的病变,可致关节活动受限。脊椎受累者肿瘤骨可压迫和侵犯脊髓或脊神经根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及瘫痪。病变继续发展,骨破坏加剧。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逐渐增大,触痛,皮温增高,少数可见病理性骨折。

二、诊断:

根据起病缓慢,常无症状,病程长,早期症状为局部钝痛和压痛,慢慢加重,出现肿胀,活动受限。脊椎病变出现神经症状和瘫痪。进而有软组织肿块,X线片发现干骺端有片状、泡沫状或不规则的溶骨性破坏,瘤骨周围放射状骨针。软组织肿块内无钙化与骨化,临床上除外溶骨性肉瘤、转移癌、恶性淋巴瘤和骨髓瘤后,就应考虑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可能性。若活检发现为紫红色或棕红色血块机化样软性肿物,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增生的内皮细胞充填了血管腔,呈实性细胞条索,无确切恶性特征,在与动脉瘤样骨囊肿、转移癌、上皮样血管瘤,血管肉瘤和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等鉴别后就可诊断为血管内皮细胞瘤。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详。

二、发病机制:

1.肉眼观察肿物紫红色或棕红色。瘤体境界不清,无包膜。向邻近骨皮质浸润,骨质反应性增生不明显。

2.镜下所见内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明显肥胖,有较多的有丝分裂相。血管腔被增生的内皮细胞充填,呈实性细胞条索或仅有很小的管腔。缺乏明确的恶性组织学特征。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预防

预防肿瘤的发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肿瘤预防是指通过降低肿瘤的发病率来降低肿瘤的死亡率。具体包括通过远离各种环境致癌风险因素,预防肿瘤发病相关的感染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保持精神愉快以及针对极高危人群或者癌前病变采用一定的医疗干预手段来降低肿瘤的发病风险。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鉴别诊断

在本病的诊断中,应注意与动脉瘤样骨囊肿、转移癌上皮样血管瘤、血管肉瘤和色素性绒毛结节滑膜炎相鉴别。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饮食保健

  1.多吃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如甲鱼、蘑菇、黑木耳、大蒜、海藻、芥菜及蜂皇浆等食物。

2.进食适量糖类,补充热量。大剂量放射治疗病人,可使其体内的糖代谢遭到破坏,糖原急剧下降,血液中乳酸增多,不能再利用;而且胰岛素功能不足加重。所以补充葡萄糖的效果较好,另外宜多吃蜂蜜、米、面、马铃薯等含糖丰富的食物以补充热量。

3.供给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可提高机体抗癌力。其中牛奶和鸡蛋可改善放疗后蛋白质紊乱。

4.维生素A和C有阻止细胞恶变和扩散,增加上皮细胞稳定性的作用,维生素C还可防止放射损伤的一般症状,并可使白细胞水平上升;维生素E能促进细胞分裂,延迟细胞衰老;维生素B1可促进病人食欲,减轻放射治疗引起的症状。基底细胞癌饮食应多吃含上述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芝麻油、谷类、豆类以及动物内脏等。

5.饮食多样化,注意色、香、味形,促进病人食欲;烹调食物多采用蒸、煮、炖的方法,忌食难消化的食品,禁饮酒。

6.放疗和化疗的病人,一般宜进食凉食、冷饮,但有寒感的病人,则宜进食热性食物。

瘫痪,骨折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