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疟疾肾病(疟疾性肾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肾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虫媒传播
  • 多发人群:有疟疾流行地区的人群较多见
  • 典型症状:尿急 血压高 蛋白尿 腹水 尿频
  疟疾(Malaria)经按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儿童发病率高,大都于夏秋季节流行。由于各地防疟机构建立及群防群治工作的开展,目前我国高度流行区已基本控制,发病率已显著降低。
典型症状:尿急 血压高 蛋白尿 腹水 尿频

疟疾肾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4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疟疾性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

疟疾所致的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大部分患者在1年内死亡,死亡率较高(约13%)。在三日疟病情控制后3周内出现典型肾性水肿,甚至产生胸腔积液、腹水,伴有肝、脾大及贫血。在水肿消退后,可持续存在蛋白尿及出现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少数为急进性肾功能衰竭。通常为三日疟并发肾病综合征,多见于儿童。

疟疾性肾炎是有疟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上沉积而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腰部胀痛、高血压、水肿、蛋白尿、血尿或管型尿等,在周围血片中常可发现疟原虫。此外,有少数疟疾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二、诊断

1.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和全国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所制定的疟疾诊断标准,凡符合以下任何一点即为疟疾:

血液中查见有疟原虫;

临床症状典型;

抗疟药物治疗有效。

2.疟疾的诊断

 人体4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诊断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临床诊断要点为:

(1)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3)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4)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5)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迭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6)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7)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8)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如实验室检查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本病即可确诊。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最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3.疟疾性肾病的诊断

疟疾肾病以恶性疟和三日疟患者较常见。结合临床疟疾的诊断,以及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症状特征:在发作过程中并发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或肾病综合征。一般认为属免疫病理现象,为第Ⅲ型变态反应。疟疾急性期引起的肾病是一时性的可逆性病变,患者可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腰酸、尿频、尿急等。

尿检查:可见尿色酱红或呈酱油色,长期未愈的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

疟疾肾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l)和卵形疟原虫(P.ovale)。我国以前二种为常见,卵形疟仅发现几例。各种脊椎动物(主要是禽类、鼠和猴猿类)的疟原虫有100多种,仅灵长类的疟原虫偶可感染人。疟原虫的发育过程分两个阶段,即在人体内进行无性增殖、开始有性增殖和在蚊体内进行有性增殖与孢子增殖。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雌性按蚊叮咬疟疾患者,雌、雄配子体进入蚊胃内,雄配子体的核很快分裂,并由胞浆向外伸出4~8条鞭毛状细丝,碰到雌配子体即进入,雌雄结合成为圆形的合子(zygote)。合子很快变成能蠕动的合子(pokinete)。它穿过胃壁,在胃壁外弹力纤维膜下发育成囊合子,囊内核和胞浆进行孢子增殖。孢子囊成熟,内含上万个子孢子,囊破裂子孢子逸出,并进入唾液腺,待此按蚊叮人时子孢子即随唾液进入人体。

人们发现同一时期内疟疾流行区肾脏病发病率远高于非流行区。近年来临床和组织学研究,在患者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中有疟原虫抗原物质,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产生肾脏病的重要病因。

二、发病机制

疟疾产生的肾损害可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可逆性肾损害和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三类。

    1.急性肾功能衰竭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恶性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0.45%。恶性疟急性肾功能衰竭常为非少尿型,因此临床上易被忽视。其发病与急性血管内溶血、血容量减少、血液粘滞度增高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远端肾小管变性和坏死,管腔内有血红蛋白管型及颗粒管型,肾间质水肿。常见的原因是急性血管内溶血(黑尿热,black water fever),常见于恶性疟疾,先天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是重要因素,疟原虫毒素释出及应用抗疟药(如奎宁与伯氨喹啉)、解热镇痛药等均为诱因。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进行性肾损害

 疟疾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亦可在肾组织中检出疟原虫抗原。近年来认为三日疟肾病可能属自身免疫反应,早期是由循环中的三日疟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或由于抗原植入肾小管毛细血管壁,与抗体相结合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了肾脏的初期损害,进而被破坏的肾组织组织蛋白又可作为自身抗原,促使自身抗体的生成,再引起免疫复合物肾炎。三日疟流行区居民血清抗核抗体与三日疟原虫抗核抗体有交叉免疫反应。

3.急性可逆性肾损害

电镜下见电子致密沉积物,部分可找到疟原虫抗原。在免疫荧光下,可见IgM(为主)、IgG及C3在基膜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有人发现恶性疟抗原植入后,继而循环抗体与之结合,并在原位形成免疫复合物。说明在人类和实验动物的肾损害是由免疫复合物引起的。

       疟疾肾病预防

积极治疗传染源。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羟基喹哌、乙胺嘧啶、磷酸咯啶等。另外常山、青蒿、柴胡等中药治疟的效果也很好。以上这些药物要根据疟原虫的种类和病情的轻重由医生来对症使用,剂量和用法一般人不易掌握,千万不要自己乱吃。除此之外,还要对患者进行休止期治疗,即对上一年患过疟疾的人,再用伯氨喹啉治疗,给予8天剂,以防止复发。


2.彻底消灭按蚊。主要措施是搞好环境卫生,包括清除污水,改革稻田灌溉法,发展池塘、稻田养鱼业,室内、畜棚经常喷洒杀蚊药等。

3.搞好个人防护。包括搞好个人卫生,夏天不在室外露宿,睡觉时最好要挂蚊帐;白天外出,要在身体裸露部分涂些避蚊油膏等,以避免蚊叮。

4.提高人群抗病力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现场应用。

疟疾疫苗、艾滋病疫苗与结核病疫苗已成为全球优先发展的三大疫苗。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疟疾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随着各型疟疾的有效预防和治疗,疟疾所致的肾损害将随之得以控制。

疟疾肾病鉴别诊断

一、鉴别

临床表现典型的疟疾,诊断不难,对于占1/3以上的所谓非典型病例,须与以发热、脾大和肝大为特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扩散疟疾,或忽视了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

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波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

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但无原发病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可资鉴别。

疟疾肾病饮食保健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高血压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