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小儿发作性睡眠性血经蛋白尿)

  • 挂号科室:针灸二科(老区)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儿童人群
  • 典型症状:头痛 血红蛋白尿 寒战 黑尿 尿色酱红或呈酱油色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病变的慢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以间歇发作的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尿、睡眠后溶血加重为特点。男女均可发病,男性较多。多见于青壮年,小儿时期极少见。又称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马-米二氏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发作性睡眠性血经蛋白尿。
典型症状:头痛 血红蛋白尿 寒战 黑尿 尿色酱红或呈酱油色

一、症状

1882年PaulStrubing首次报道的病例是在夜间发生血红蛋白尿故名为“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症”。但是后来发现,其发作通常是在睡眠之后,所以在我国改称“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该病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轻重不等的贫血,多数病人有血红蛋白尿,其尿呈酱油色或棕色,但有25%病人在病程中始终无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多在夜间睡眠后发生,清晨睡醒时较重,下午较轻,白天睡眠也可致发作。发作时常伴有寒战、发热、头痛、腹痛、腰痛等症状。特征性的睡眠性溶血可能是由于内毒素经肠道吸收而致补体活化有关。长期血红蛋白尿可引起肾内含铁血黄素沉着,而致含铁血黄素尿。长期的血红蛋白尿和含铁血黄素尿又可使体内铁丢失,而致缺铁性贫血。有些病人由于血小板的减少及其功能异常,而有出血倾向,如齿龈出血、鼻出血和皮肤出血等。血红蛋白尿频繁发作者,由于长期红细胞破坏过多或输血过多可致轻度黄疸或皮肤色素沉着。肝脾常轻度肿大。有些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少数病人可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纤维化。 根据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血红蛋白尿和酸溶血试验阳性,即可确诊。对于表现为增生低下性贫血而溶血的证据不明显者,需追踪观察才能明确诊断。血红蛋白尿的发作情况差别很大,有的仅偶然发作,有的发作频繁,并常伴有黄疸。发作的诱因以感染为多见,药物、输血反应、疲劳和手术等均可诱发。溶血的量与许多因素有关:补体敏感红细胞的所占比率差异很大,为1%~90%。这些细胞都有发生溶血的危险;红细胞差异很大,这与细胞膜表面补体防御蛋白的含量差异较大有关。

二、诊断

1、PNH实验室检查

Ham试验、糖水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尿潜血(或尿含铁血黄素)等项实验中凡符合下述任何一种情况,综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

A)两项以上阳性。

B)一项阳性,但须具备下列条件:两次以上阳性,或1次阳性,但操作正规有阴性对照、结果可靠,即时重复仍阳性者;有溶血的其他直接或间接证据,有肯定的血红蛋白尿出现;能除外其他溶血特别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2.再障-PNH综合征诊断标准

 凡再障转化为PNH,或PNH转化为再障,或兼有两病特征者,均属再障-PNH综合征。根据为两病发生先后顺序,两者特征的偏重时,可分为4种情况:

A)再障-PNH:指原有肯定有再障(而非未能诊断的PNH早期表现),转为可确定的PNH,再障的表现已不明显。

B)PNH-再障:指原有肯定的PNH(而非下述的第4类),转为明确的再障,PNH的表现已不明显。

C)PNH伴有再障特征:指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仍以PNH为主但伴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网织红细胞不增高等再障表现者。

D)再障伴有PNH特征:只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所见均说明病情人以再障为主,但伴有PNH的有关化验结果阳性者。

一、发病原因

目前认为,PNH的病因在于后天获得性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其病理生理主要与细胞膜表面缺乏一组糖肌醇磷脂(GPI)连接蛋白有关;而GPI连接蛋白的缺乏又继发于GPI锚合成缺陷。PNH病人外周血中,正常和异常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存在,提示异常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一个克隆。早有研究发现,有G6PD变异的女性杂合子病人可见到异常的PNH红细胞均具有一个同工酶。该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而推测,这些异常细胞起源于具有上述同工酶的单一祖细胞。几乎所有PNH病人都有pig/α基因(定位于Xp22)异常。该基因缺陷可引起N-乙酰葡萄糖胺不能加到磷脂酰肌醇上,因而最终不能形成完整的GPI锚。近年来有大量研究支持该论点。导致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临床上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因而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某种致突变源使造血干细胞发生突变,加上病毒、某些药物等因素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使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受损而减少,突变的造血干细胞有机会增殖而发病。这一学说尚需研究证实。目前发现,PNH病人异常细胞上至少有15种蛋白质发生不同程度的缺乏,此与异常细胞的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此类蛋白质可分为补体防御蛋白、免疫分子、酶类、受体类及功能未知的粒细胞蛋白质类等。

二、发病机制

本病在睡眠时病情加重,其原因未明,目前认为可能因睡眠时血流缓慢,组织和器官内酸度升高,使血液趋于酸性而致溶血。此外,感染、特别是病毒性感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丙嗪、氯化铵、呋喃坦啶、铁剂等)、输血、手术、劳累、精神创伤等均可诱发溶血。

目前认为,PNH病人的红细胞对补体的溶血作用敏感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缺乏CD55和CD59两种膜蛋白,从而导致对膜表面补体活化的调控作用减弱。CD55又称衰变加速因子(decay accelerating factor,DAF),能增加转化酶复合物解离或衰变的速度。异常PNH细胞膜上CD55的缺乏使转化酶活性增高,因此导致更多的C3沉积于膜上。CD59又称反应性溶血膜抑制物(membrane inhibitor of reactive lysis,MIRL),能抑制补体活化过程中C8和C9之间的相互作用。PNH红细胞上的CD59缺乏可导致红细胞对补体溶血作用的敏感性增强;但PNH异常血小板上的CD59缺乏并不导致血小板破坏,而主要在PNH并发静脉血栓形成中起作用。因为PNH血小板上多聚C9复合物的形成调节障碍,所以有更多的C9复合物插入膜中,产生更多的血栓素,而PNH的异常血小板又对血栓素的反应特别敏感,所以PNH病人易于并发血栓形成。 PNH病人粒细胞上Fcγ受体Ⅲα(CDl6a)缺乏可以使病人易于感染,特别是血源性感染。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是本病特征之一。PNH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平行。目前认为,该酶活性降低可能继发于红细胞膜脂质异常,与溶血的发生无关。PNH细胞其他蛋白质,如CD58、CD14、CDw52、乙酰胆碱酯酶、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尿激酶受体、叶酸受体等丢失的意义不明。

根据红细胞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的不同,可将PNH红细胞分为3种:

A)极敏感红细胞:它对补体溶血的敏感性为正常红细胞的25~30倍。

B)中度敏感红细胞:它对补体的敏感性较正常红细胞高3~5倍。

C)正常红细胞。

临床上,约78%PNK病人同时存在极敏感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两种,约9%同时存在极敏感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两种,其余病人同时存在中度敏感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极少数病人只有中度敏感红细胞。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极敏感红细胞群所占比例的多少有关。一般情况下,当极敏感红细胞占20%~50%时即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但中度敏感红细胞所占比例虽然高,其临床表现则大多较轻,可不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敏感红细胞所占比例可以随病情发展而改变;当敏感红细胞比例减少,病情也随之减轻或缓解。

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预防

引起造血干细胞发生获得性基因突变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药物(如阿司匹林,氯丙嗪,氯化铵,呋喃坦啶,铁剂等),输血,手术,劳累,精神创伤等均可诱发溶血,因此,防治上述诱因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作。

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鉴别

本病应与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目前认为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异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碍)、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红蛋白尿鉴别。

根据上述各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不难作出鉴别。如果再障病人骨髓增生低下,而又能查出类似PNH的异常红细胞,或有PNH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所见而骨髓增生低下者,应怀疑再障-PNH综合征。一些MDS病人也可出现类似PNH的异常血细胞,但其基本特点和病情的发展仍以MDS为主,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增生,成熟和幼稚细胞有形态异常即病态造血。很少发生典型血红蛋白尿或出现PNH表现。

小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饮食

平时注意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每天需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体内。

胆石症,血栓形成,贫血,白血病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