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小儿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小儿Imerslund-Graesbeck综合征)

  • 挂号科室:针灸二科(老区)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多见于儿童
  • 典型症状:运动失调 恶心与呕吐 发烧 肢体震颤 腱反射消失
   维生素B12选择性吸收障碍综合征(Imerslund-Grasbeck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有家族病史的合并蛋白尿的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多在婴儿期发病,由于肠等吸收维生素B12的受体功能不佳,而产生一系列血液系统的综合征。又称家族性选择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综合征、先天性维生素B12吸收不良、Imerslund综合征、Imerslund-Graesbeck综合征等。
典型症状:运动失调 恶心与呕吐 发烧 肢体震颤 腱反射消失

一、症状:

1.贫血:有维生素B12缺乏症的一系列表现和常见贫血症状,根据临床贫血的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可予以诊断。婴儿巨幼细胞性贫血皮肤多为蜡黄色,毛发稀疏、色黄,虚胖外观,有时颜面稍显水肿。甲床、结膜、口唇黏膜苍白较明显。皮肤出血点见于血小板降低患儿。淋巴结肿大不著,可有肝、脾轻度肿大。贫血严重者可出现循环系统表现,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功能性杂音,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功能不全。儿童及青春期的B12缺乏的原因与成人类似。恶性贫血发生在10岁以下的小儿是很罕见的情况,虽可发生于十几岁的儿童,也并不常见。饮食缺少B12是常见的原因。

2.神经系统:婴儿多伴有神经系统表现,主要为脊髓后索、侧索及末梢神经受累,为神经轴索的退行性变及脱髓鞘,表现对称性肢体麻木及刺痛,下肢震颤,位置觉减退及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运动失调,视神经障碍及视神经萎缩等。其出现与否与贫血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缺少B12的母亲所生新生儿体内B12的贮存量明显减少,在生后几周之内即可有严重的缺乏表现。如果对这种B12缺乏缺少认识,没有及时处理,则会对婴儿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损伤。主要症状有表情呆滞、淡漠、反应迟钝、眼神不灵活、很少哭笑、哭时泪少、不易出汗、嗜睡、条件反射不易形成。运动功能发育落后或倒退,坐立、爬行、站立或行走均晚于正常小儿,或者已会以上动作而倒退至不会。重症病人可发生神经器质性病变,出现不规则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部分病儿体检发现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肌力及肌张力改变,膝腱反射亢进,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也有出现踝阵挛的。神经系统表现由B12缺乏引起,单纯缺乏叶酸的病人不具有神经系统表现。少数病人可有精神症状。

3.消化症状:病人还可有消化症状,舌面光,色红如生牛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稀等。胃肠道症状可能继发于肠细胞的“巨幼变”。虽然已发现口腔、食管、肠细胞有形态学改变,但这些改变与厌食的关系,与偶尔发生的腹泻的关系仍不明了。胃肠疾病可以导致B12吸收不良。B12缺乏也可以发生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后,特别是切除范围包括末端回肠时。

二、诊断:

外周血涂片出现分叶过多的嗜中性粒细胞、血浆中同型胱氨酸的积聚先于典型的巨幼细胞贫血出现,此时血涂片中可以看到大红细胞,检查骨髓可以发现形态学变化,此期可以发现神经精神病变,但因没有贫血、MCV增高或血清钴胺降低,多不引起注意。如果B12缺乏仍在继续则会导致巨幼细胞贫血,也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一、发病原因

目前对本病病因尚不明确。1972年Macknzre等研究结果指出在B12与运钴胺素Ⅱ结合之前的某一部位,附着于微绒毛受体上的复合物不能转运通过上皮细胞。本病异常发生于维生素B12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附着于四壁黏膜之后。本病征在患者同胞中多见,双亲常为近亲婚配,患者父母B12吸收率较患者高,且不出现贫血,故认为本病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从营养良好的受试者的观察发现,由于B12在体内半衰期长,每天大约只有0.05%~0.2%的更新,且肝的贮存量很大,引起B12的缺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临床缺乏的最早期表现是从饮食中吸收B12的能力减低。有证据表明血清中钴胺的减少与TC-Ⅱ低于正常水平有关。在这一过程中,肝脏及血清中的钴胺渐渐减少。多数受试者在尚未出现各种表现前血清B12浓度已经低于正常范围。而在有些受试者,出现各种表现时血清B12浓度仍不低于正常。生理过程: 1.促进5-甲基四氢叶酸转变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叶酸的活性形式。而四氢叶酸再参与DNA及蛋白质合成所需的前体物质的代谢过程。如果缺乏B12则以上一系列过程不能进行,出现细胞DNA合成障碍,细胞不能分裂,细胞成熟障碍。 2.参与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的反应过程。缺少B12时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减少,而反应底物甲基丙二酰辅酶A的堆积形成大量甲基丙二酸,使得与神经髓鞘生成有关的脂肪酸合成障碍,对神经系统及体内的代谢过程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影响,推测与该病的神经系统病变有关。

近亲婚配的家庭中发病率高,故应做好遗传病防治工作。

一、鉴别: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维生素B12缺乏病症相鉴别:

1.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所致,确切的发病率欠详。起病缓慢,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小儿。叶酸缺乏者4~7个月发病、而维生素B12缺乏者则在6个月以后发病。多呈虚胖体型或轻度浮肿,毛发稀疏、发黄,偶见皮肤出血点。见贫血表现和精神神经症状、消化系统症状。

2.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是其导致贫血之主要因素。巨幼细胞贫血有增生性贫血伴轻度黄疸要与溶血性贫血鉴别。

3.神经系统: 由于本病有神经系统受累,需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婴儿期病人应与脑发育不全及其他有神经系统表现的遗传代谢病进行鉴别。较大儿童应与神经脱髓鞘疾病相鉴别。

4.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鉴别:营养性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因,但应当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贫血进行鉴别。许多疾病如慢性贫血、肾性贫血、叶酸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的破坏过多。维生素B12吸收试验异常者给予内因子后维生素B12吸收转为正常,则可诊断为内因子缺乏。如仍不正常,可考虑如胃、肠道病变或手术所致,化疗药物、酒精或肝病引起的代谢障碍等。

一、食疗方:

1、高蛋白、高能量、低脂半流质或软饭,蛋白质100g/d以上,脂肪40g/d以下,总能量为10.46MJ(2500kcal),选择脂肪含量少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鱼、鸡肉、蛋清、豆腐、脱脂奶等。植物油不宜多,腹泻严重者可给中链脂肪酸,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或要素膳及匀浆膳,以保证能量及正氮平衡。

2、补充足够维生素,食物补充外,必要时注射补给。结合临床症状,重点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等。

3、注意电解质平衡。

黄疸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