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大网膜粘连综合症,手术后横结肠功能紊乱)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淋巴,肠系膜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腹胀 腹肌紧张 顽固性便秘 纳差 恶心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omental adhesion syndrome)系指腹腔感染、外伤及手术后愈合过程中,与下腹部腹膜、切口或盆腔粘连的网膜组织发生纤维性挛缩,牵拉横结肠而引起的急性腹痛、腹胀、便秘等一组综合征,又称“手术后横结肠功能紊乱”。本征由Howitz(1888)首先报道,后经McCann(1941)进一步详细描述。国内曹圣予(1954)、王洪绪(1965)及孙德麟(1965)对本征进行了有关诊断及治疗的探讨,但近30余年来报道较少。
典型症状:腹胀 腹肌紧张 顽固性便秘 纳差 恶心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大多数病人近期内有下腹部手术史,特别是阑尾切除及子宫附件手术。发病多从术后2周开始,但个别病人可能在手术后数年才出现症状。相当部分病人发病前有一些诱发因素存在,如饱餐、体力活动频繁等。

1.腹部疼痛是常见的主诉。

腹痛多在餐后半小时左右发生,以中上腹部为主,呈阵发性胀痛。每次持续数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个别病人可出现较严重的持续性绞痛,阵发性加重,病情严重。轻者,取屈身侧卧体位时,腹部症状可明显缓解,甚至消失。伴随着腹痛的症状有恶心、呕吐、腹胀及纳差等。大多数病人出现便秘,大便1次/3~5天,个别病人可因顽固性便秘而就医,这些均属横结肠排空障碍的表现。

2.体征

腹部切口瘢痕区及中上腹部轻度压痛,有时可触及过度膨胀的横结肠。腹肌紧张及反跳痛不明显,部分病人可出现典型的腹壁牵拉征阳性。检查方法:

(1)躯干过伸试验:令患者侧卧于检查床上,尽量使躯干向后呈过伸状(即胸部及下肢用力后伸使腰部向前挺起),或在医生帮助下完成这种姿势,出现手术切口区或中上腹疼痛者为阳性。

(2)切口下拉试验:患者取仰卧,检查者用手按压切口上部,并用力向下牵拉,出现腹部疼痛者为阳性。

二、诊断

上述检查法在于用力牵引粘连、挛缩的大网膜,加大横结肠下移的程度,使其产生症状。

1.病史 近期病人有下腹部手术史,或下腹部的感染史,或有顽固性便秘等。

2.临床特点 餐后中上腹部阵发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屈曲侧卧位症状缓解;体征:腹部切口瘢痕区轻度压痛,腹壁牵拉征阳性。

3.辅助检查 X钡剂灌肠可见右半结肠肠腔增宽、成角、固定;横结肠局限性、节段性痉挛;钡剂横结肠受阻,排空时间延长;横结肠明显下垂等。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与下腹腔感染及手术有密切关系。

大网膜的下缘呈围裙状,完全游离,活动性很大。另外,大网膜还具有渗出、吸收及修复等许多生理功能。当下腹部存在炎性病灶,手术及外伤的创面(特别是阑尾切除术及子宫附件的手术),大网膜很快移动并接近病灶及受到损伤的腹膜和手术部位(包括手术区的腹壁缝合切口及内脏的缝合处)。其目的是限制炎症的扩散,促进渗出的吸收,加强腹膜及内脏手术创伤的修复、愈合能力。但这一过程有时给部分病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各种病灶及创面经大网膜包裹和愈着后,由于纤维组织过度形成,继而瘢痕性挛缩,最终不同程度的牵拉横结肠向下移动。

二、发病机制

根据临床资料,大网膜因粘连而缩短的程度可达原长度的15%~20%,因此该段网膜的紧张度明显增加。其结果迫使横结肠不同程度向下移位,肠管伸长或成角,严重影响肠道的通畅,甚至发生梗阻。参考郑扶民等的意见,可将横结肠向下牵拉移位的程度分为3度。

1.轻度 仅少部分网膜粘连、挛缩,对横结肠牵拉的作用不明显,仅在躯干过伸位时才出现症状。

2.中度 大网膜粘连范围较广泛,挛缩也较明显,横结肠处于轻度下移状态,经常出现腹部症状。

3.重度 由于大网膜明显挛缩,将横结肠牵拉移入下腹,或肠管呈锐角状,或完全闭塞,临床症状严重。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预防

一、预防

预防本病的发生,术中及术后应注意处理好下列问题:

1.行阑尾切除时忌用大网膜固定于阑尾残端处,以免增加粘连的机会。

2.术中如发现血供不全的大网膜,应予以切除,以免日后因炎症而与下腹壁发生粘连。

3.关腹前平展大网膜并恢复原位,缝合腹部切口,勿将大网膜误缝于切口处。

4.术后促进胃肠蠕动,以减少粘连发生。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鉴别诊断

一、鉴别诊断

一般不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大网膜粘连综合征饮食保健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植物或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瘦肉、各种豆制品等。

呕吐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