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静脉曲张性骨肥大血管痣,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症)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三联征 静脉曲张 对侧肢体偏瘫 马蹄内翻足 静脉回流障碍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acute;naunay syndrome,KTS)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疾病。临床以深部和(或)浅部静脉发育畸形,皮肤血管瘤(痣),骨骼和软组织过度生长等三联征为特征。少数病例可伴有肢体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和内脏器官的血管瘤,个别患者可并发动脉病变。
典型症状:三联征 静脉曲张 对侧肢体偏瘫 马蹄内翻足 静脉回流障碍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一般在出生时即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畸形,但较晚方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75%的患者在10岁前出现症状,少数可延至中年或以后。患者除有典型的三联征外,常伴有多种其他的症状和畸形。

1.KTS三联征

(1)血管瘤或血管痣:这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在出生时至幼年期,可发生紫红或深紫红、扁平的点状或片状的皮内毛细血管痣。一些患者的血管痣可向深层发展,侵及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进入胸腹腔内。血管痣的数目和范围不等,一般在患肢的一部分,也可遍及整个肢体,严重时满布于患侧肢体和躯干,甚至延及健侧肢体。

(2)组织增生:患肢的软组织和骨皮质均有增生,使患肢增粗、增长,患肢的足部尤为明显。一般情况下,患肢周长较对侧增加4~5cm,严重者可增加15cm以上,患肢长度较对侧增加3~5cm,严重时可增加12cm以上,并出现明显的骨盆倾斜,X线摄片见长骨的骨皮质增生。肢体肥大在出生时即可发现,在婴幼儿期末和青少年期最为明显。一般认为,肢体的增长是静脉回流受阻的结果,增粗可能与淋巴系统病变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肢体的微动静脉瘘在肢体增粗、增长的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浅静脉曲张:患肢多有明显的浅静脉曲张,其分布和外形没有一定的模式,为原发性静脉扩张或继发于静脉高压而导致的倒流性扩张。临床上以“外侧静脉畸形”最为常见,这是本征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即于患侧下肢的外侧面出现由足到腰部曲张的浅静脉,这是胎儿期的“背侧和坐骨静脉系统”,即腰-足静脉。正常时这支静脉在胎儿形成的第2个月即闭合,但在患儿这支静脉却保持开放,并终于在出生后形成一支明显的曲张静脉。浅静脉曲张可以特发存在,也可以是深静脉回流障碍后的代偿性通道。N静脉病变者,膝关节周围可有侧支形成,在内侧大隐静脉曲张同时,外侧还可以有一些伸向关节表面的粗大浅静脉。当股浅静脉回流障碍时,除大隐静脉代偿性扩张外,还可能出现一支伴随坐骨神经行走的坐骨静脉,同时在内收肌的后方还有一支粗大的静脉,汇入股深静脉并使之扩张。髂静脉的畸形可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股、N静脉的病变,主要是在耻骨上可见曲张的浅静脉,将患肢的静脉血引入健侧的股静脉血中。此外,还通过外生殖器静脉流向健侧,并经腹壁静脉流入胸壁的静脉和上腔静脉内。髋部表面的静脉常经臀静脉和闭孔静脉,汇入髂内静脉、骶中静脉,或直接进入下腔静脉。有部分患者的曲张静脉可以自发性破裂或继发于创伤后引起出血,也可伴有血栓性浅静脉炎。

2.其他症状

(1)一般病变:包括肢体水肿、皮肤萎缩、多发性疣、皮炎、色素沉着、溃疡形成、蜂窝织炎等。

(2)淋巴系统病变:肢体可以有明显的淋巴水肿,其原因可分为3类,即:①纤维束带在压迫深静脉时,也压迫伴随的淋巴管;②淋巴管发育畸形;③合并乳糜管变异,导致异常反流。少数患者可发生乳糜胸。

(3)其他先天性病变:包括并指(趾)、多指(趾)、巨指(趾)、马蹄内翻足、髋内翻、脊柱裂等。

二、诊断

根据患者典型的三联征,不难做出诊断。不少学者认为,婴幼儿若发现一侧下肢过长时,即应考虑KTS的可能,必须进行必要的检查。许多特殊检查,特别是静脉造影对判断病变的性质、部位和严重程度,以及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法等能提供可靠的依据。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KTS是一种染色体正常,无家庭史和非遗传性的发育异常性疾病。病因至今不详,文献报道中仅有1例男性患者的姐妹中有1人患病,其他尚无遗传学特征,也无明确的家族史。患者不能追溯到产伤、妊娠期母体疾患和服用致胎儿畸形药物等病史。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假说是中胚层发育异常,在肢芽的胚胎发育过程中,胚胎血管的退化推迟,以致造成患肢血流量增加、皮温升高、浅静脉管径和数量均增加,从而引起患肢一系列临床表现。Servelle通过患肢静脉造影,发现KTS患者几乎都存在某种形式和程度的深静脉发育异常,他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结扎幼犬的股或N静脉可使后肢增粗和增长,因此他推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深静脉回流障碍有密切关系。至于深静脉畸形是KTS临床表现的原因,还是KTS的组成部分,目前尚有争议。

二、发病机制

    1.病理

KTS是一种以静脉畸形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涉及各种类型的深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上肢、下肢或盆腔的主干静脉。下肢受累最多,是上肢的6倍;发生于双侧下肢或同侧的上、下肢者约占1/10,发生于一侧下肢和另一侧上肢者偶见。病变的性质可能是一段主干静脉发育不良或闭塞,也可能是被纤维束带、异常的肌肉、静脉周围增厚的鞘膜或淋巴结等所压迫。根据Servelle手术中的发现,下肢病变为N静脉者占50.8%;股浅静脉占15.7%;N静脉和股静脉占29.4%;髂静脉占3.4%;下腔静脉占0.7%。N静脉和股静脉的病变特点,多为病变的静脉主干受外界压迫所致。


上肢病变部位均在肱静脉或腋静脉,其中发育不良者为15%;闭塞者为22.5%;受外界压迫者为62.5%。

肢体深部静脉受压阻塞引起患肢血液回流障碍等变化,随着侧支循环建立而进展缓慢,或单稳定状态;而深静脉瓣膜缺如或发育不全所导致的血液倒流等病理生理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这2种病变造成肢体长期的淤血状态和持续性静脉高压,使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受到破坏,足靴区皮肤营养不良,发生淤血性皮炎和淤血性溃疡等病理生理变化。髂股静脉病变阻塞时,大隐静脉、股深静脉、坐骨静脉系统是主要的侧支静脉,与代偿性扩张的腹股沟周围静脉连成网状,并与盆腔内外静脉相沟通,侧支循环丰富,静脉扩张、迂曲,静脉压明显升高,髂内静脉系统处于高度淤血状态,并影响膀胱生殖静脉和直肠静脉等,严重时会导致膀胱、直肠或阴道出血,有时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根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静脉受挤压者的发病率较高,压迫原因有纤维条索、静脉鞘增厚、异位动脉和肌肉挤压等。在静脉受挤压的同时,与静脉伴行的淋巴管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淋巴回流障碍,导致淋巴管扩张和囊性变,这也是下肢水肿的一个重要因素。

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血管痣或葡萄酒色斑,约有1/3的患者皮肤有大小不等的扁平血管瘤,呈紫红色或紫黑色。轻者有自愈倾向,皮色淡,不突出,皮肤组织结构无明显改变。部分患者的血管瘤与皮肤粗大曲张静脉相贯通,表面有疣状突起,触碰时易发生出血。有些病例伴有深层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其中可散在有“静脉结石”。患肢骨骼比正常致密,骨小梁粗大,骨皮质增厚,骨膜有增生性反应。由于淤血和扩张的静脉、血管瘤的挤压,肌肉出现肌纤维增生或萎缩。患足粗大,可以有巨趾、并趾畸形,其病变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2.分类

KTS至今尚无统一的分类法。

 1987年Schobinger提出的分类方法较有代表性:

①无深静脉畸形和动静脉瘘;

②有深静脉畸形包括静脉发育不全、周围组织压迫和瓣膜异常;

③有“不活动性,的动静脉瘘存在;

④有淋巴畸形包括淋巴发育不全、淋巴组织增生和淋巴静脉瘘等。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上述分类方法过于笼统,对指导治疗的参考意义不大,由于KTS是以静脉畸形为主的病变,因此提出新的分类方法:

Ⅰ型(静脉畸形):

①深静脉正常,仅浅静脉病变,如外侧静脉畸形等。

②深静脉发育异常:深静脉短段狭窄或闭塞;深静脉完全缺如。

③深静脉瓣膜发育不良或无瓣膜。

Ⅱ型(静脉畸形合并有其他畸形):除深静脉畸形外,还伴有淋巴畸形、“不活动性”动静脉瘘、手指或脚趾畸形、血管瘤等。

根据下肢静脉造影结果和总结的有关研究资料,将KTS病变概括为4种型。

I型(单纯浅静脉异常型):主要表现为浅静脉畸形,而深部静脉无异常改变。在浅静脉病变中以肢体前外侧异位静脉为主要变化,其次为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和交通支静脉的异常和曲张。

Ⅱa型(深静脉狭窄型):可有浅静脉异常,但以深静脉狭窄为主要病变。该型是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变类型,据统计占总发病率的55%~85%,病变部位以股静脉远端较为多见。

Ⅱb型(深静脉阻塞型):可有浅静脉异常,但以深静脉的各种阻塞为主要病变,并且多为先天性节段性缺如。如果病变是呈广泛性发育不良,可以看到在深静脉走行区内有不规则的点柱状显影。阻塞也可是周围组织压迫所致。

Ⅱc型(深静脉瓣膜缺如型):有浅静脉异常,并可看到深静脉通畅、扩张,无瓣膜影像,无瓣窦膨出,深静脉呈直筒状。

Ⅲ型(并发海绵状血管瘤型):可有深、浅静脉畸形,但有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处有血管扩张、迂曲呈团块状酌影像。

Ⅳ型(并发动脉病变型):凡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并发各类动脉异常者均属此型,包括动脉主干缺如、动脉异常增生和动脉异位等畸形病变。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预防

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适当休息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注意保持清洁,保护患肢,避免外伤和感染,预防出血、浅静脉炎和皮肤溃疡的发生。增强体质,加强身体锻炼。常用冷水洗脸擦身,预防感冒,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清晨或工作之余做户外活动。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鉴别诊断

       1.Parkes—Weber综合征(PWS)

在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临床三联症的基础上,还伴有先天性动静脉瘘存在者,被称为PWS,可以经动脉造影检查予以鉴别。但也有学者认为PWS和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是同属一种疾病的不同类型,所以称为KTW三综合征。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先天性动静脉瘘

先天性动静脉瘘也是一种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疾病,动脉与静脉之间有异常交通。根据病变特点分为干状动静脉瘘、瘤样动静脉瘘和混合性动静脉瘘等3种类型。临床表现为浅静脉迂曲、扩张,皮肤温度增高,肢体增粗、增长,可以发生皮肤溃疡,或有血管瘤样病变。查体发现局部血管行径有以收缩期为主的双期性杂音,伴有震颤。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动脉扩张、增多,病变区中心动脉密集呈网状,或有瘤体呈团块状,或有异常动脉通向瘤区,静脉系统提前显影。

3.下肢静脉曲张

患肢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主干及其分支静脉迂曲、扩张,隆起呈团状,站立时明显,很少有肢体肿胀、胀痛,可伴有小腿沉重、疲累感,病程长久者可有足踝部水肿,休息后可以自行缓解。多普勒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深静脉无血液倒流征象,瓣膜功能良好,深静脉无明显畸形。

4.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和蔓延,或其他原因累及下腔静脉,造成下腔静脉阻塞,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证候,称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同时在会阴部、胸腹壁可见到浅静脉扩张或曲张。发病隐匿而缓慢者,多无明显肢体肿胀史.仅表现浅静脉曲张,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极为相似。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或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病变累及肾静脉可形成肾变性综合征;累及肝静脉则出现布一加综合征。静脉造影检查可明确诊断,了解下腔静脉阻塞部位、类型和程度。多普勒超声检查也可以协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先天性静脉畸形肢体肥大综合征饮食保健

注意饮食,平时不要吃刺激性过大的食物,这样对病人身体也不好,最好不要吃辛辣的食物。

血管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