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颈动脉创伤性栓塞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颈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 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 血肿形成 单瘫 一过性脑缺血
  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在甲状软骨上缘分支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创伤性栓塞的发病率以颈内动脉较高。因颈内动脉主要为脑和视器供给血液,故栓塞后果较严重。颈内动脉栓塞可发生于其颈段、岩骨段、海绵窦段或床突上段。据70例的分析,发生于颈段者占85%,岩骨段占10%。颈内动脉栓塞多发生在颈部挫伤后,患者可有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病征,此为颈内动脉栓塞的特征。解除血管痉挛和抗凝血治疗,可控制血栓发展。必要时行颈内动脉取栓手术。
典型症状: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 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 血肿形成 单瘫 一过性脑缺血

一、症状

1.颈部血肿 颈动脉挫伤后,在颈上三角,颈前三角区可有血肿形成。

2.Horner综合征 常先于其他神经系统的病症而出现,系伤及颈内动脉邻近的上颈交感链和第1颈神经节所致。

3.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及血栓形成所发生的大脑缺血性发作的机制相同。

4.有中间清醒期 从受伤到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病征之间有一个清醒的间隔期。这是颈动脉挫伤的一个特征。因血管挫伤后,从血栓形成到完全阻塞动脉管腔,而出现神经系统病变,需有一个过程,时间从数小时至2周不等,平均为24h。

5.肢体瘫痪或偏瘫 因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使大脑缺血软化,常出现单瘫或偏瘫,但患者神智清楚。

6.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 如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触诊面动脉或颞浅动脉,其搏动消失。

二、诊断

1.病史 近期有颈部挫伤史,或头面部与胸部多发性创伤史。

2.临床表现 颈部有擦伤痕迹或肿胀,伴神经系统体征应怀疑有颈内动脉创伤性血栓。若面动脉或颞浅动脉搏动消失,提示颈总动脉或颈外动脉已有栓塞。但须注意颈内动脉搏动可经血栓的血管传出,故手指触诊的诊断意义是有限的。

3.辅助检查诊断。

一、发病原因

1.直接损伤动脉 颈部挫伤可直接挤压颈动脉管壁。口腔及口咽腔内的钝挫伤亦可经扁桃体周围组织影响颈动脉管壁。

2.动脉突然遭受牵拉 受挫伤时,颈部过度后伸或扭转,或外力使脑组织移位,则上端固定于海绵窦的颈内动脉突然受到牵拉。颈部剧烈扭转时,也使颈内动脉撞击于颈椎横突上,致动脉管壁受到挫伤。

3.颅颈外伤和颅底骨折 颈内动脉多在岩骨骨管内遭受挫伤。

4.颈动脉原有粥样硬化病变 挫伤后,粥样硬化块易脱落发生栓塞。

二、发病机制

创伤时,有弹性的动脉外膜常保持完整,其内膜和中层最易受损,使内膜撕裂、卷曲和浮起,创面上有血栓形成,逐渐加厚,向动脉管腔上下伸延,可将颈动脉完全闭塞。颈内动脉栓塞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以上1~3cm处。

颈部大静脉的压力很低,为0~0.3kPa(0~2mmHg),一般不易受损伤。但颈动脉压力较高,平均为9.3kPa(70mmHg),其抗力较大,易遭受挫伤与牵拉,先发生动脉痉挛,后有血栓形成。若动脉内膜和中层因挫伤而撕裂或中断,较高的动脉血压,可使动脉内膜广泛剥离,形成剥离性动脉瘤,文献中已有不少报道。

1、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发生外伤或车祸等,损伤一旦发生,应本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2、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不吸烟、不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粘度高的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

与外伤后硬脑膜外血肿或硬脑膜下血肿相鉴别,其特征为外伤后首先有意识障碍,后出现单瘫或偏瘫及其他颅内压升高症状。颈部无血肿,颈内外动脉搏动存在。但颅脑外伤与颈部挫伤常合并存在,颈动脉造影术可资鉴别。

1、颈动脉创伤性栓塞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生姜、洋葱、大豆、大蒜、牛奶、海鱼、蜜桔、茶叶、茄子、燕麦片、木耳、红薯等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脑梗死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