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胃炎(急性蜂窝织炎性胃炎)
- 挂号科室:肿瘤科(新区)
- 发病部位:胃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 典型症状:上腹部疼痛 腹胀 肚子疼 急腹症 肠鸣
一、症状
常以急腹症形式发病。突然出现上腹部疼痛,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腹痛可渐进性加重,坐位时疼痛有所缓解,卧位时加重,此为本病具有特异性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体温可进一步升高,呕吐物可由脓性液变为脓血性液,尚可出现腹胀、腹膜炎体征及黑便,但多无腹泻。病程后期可出现休克征象,与细菌毒素造成的感染中毒及失血、失液有关。严重病例休克出现较早,预后不良。除早期外常有腹膜炎体征,腹部较膨隆,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上腹部为重。如炎性渗出液较多,可有炎性腹水,表现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但罕有大量腹水。肠鸣音在早期亢进,以后则渐弱或消失。
二、诊断
本病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亦很少特异性指标,故诊断困难。关键的问题是在急腹症时要考虑到化脓性胃炎的可能,再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对诊断或许有所帮助。
1.常有慢性胃部疾患或长期胃部不适。
2.常有不洁饮食史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患。
3.发热常与腹痛同步,甚至在腹痛出现前即可出现。
4.一般腹膜炎时患者多不喜活动,而本病患者常躁动,坐位时疼痛较轻。
5.呕吐物多为脓性,以后可为脓血性。
一、发病原因
化脓性胃炎是因为化脓菌侵犯胃壁所致。约70%的病原菌是溶血性链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肠埃希杆菌。细菌侵入胃壁的途径可由:
1.因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憩室、胃癌、胃内异物等,使胃黏膜受损,咽下的致病菌直接由受损黏膜侵犯胃壁。
2.患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骨髓炎等疾病时,致病菌通过血流进入胃壁。
3.在患胆囊炎、腹膜炎时,致病菌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胃壁。
饮酒、营养不良、年老体弱、低胃酸或无胃酸,常为此病的诱因。
二、发病机制
1.发病部位 化脓性损害以胃远端1/2为常见,亦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过幽门或贲门。病变部位主要在黏膜下层,并向黏膜及浆膜侧扩散,有时可出现穿孔。
2.病理改变 根据病变范围有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
(1)弥漫型:临床多见。胃壁暗红色,呈弥漫性增厚,挤压胃壁时可见脓液流出。但很少超过贲门或幽门,严重者可出现胃腔扩张、胃壁穿孔等。
(2)局限型:多在胃窦部形成局限性脓肿。肉眼观察,可见胃黏膜充血,可有糜烂、溃疡、坏死及出血。显微镜下可见黏膜下层及肌层间质中血管充血,胃壁布满纤维性网眼结构,其中含有脓液,并有大量白细胞浸润。
积极有效的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胃憩室、胆囊炎、腹膜炎及败血症等疾病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常需首先除外以下疾病,再结合上述诊断要点,即可得到正确诊断。
1.溃疡病穿孔 初起即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刀割样疼痛,很快波及全腹,发热较迟出现,腹肌呈木板样强直,腹膨隆较少出现,肺肝浊音界减小,腹腔内液体量较多,常为消化液。腹透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或胆管炎 腹痛常波及右肩背部,压痛及肌紧张常局限于右上腹,常伴有黄疸,有时于腹部可扪及肿大胆囊。B超检查有重要价值。
3.急性胰腺炎 常有暴饮暴食或酗酒史。腹痛渐进性加重,常累及腰背部,发热出现较晚。血、尿淀粉酶检查有特殊价值。
急性胃炎患者在饮食上宜多食用以下食物:
1.多饮水,以补充因吐泻损失的水和盐。具体方法是:用温的淡盐水(开水、粗盐)、淡红茶水、煮菜水交替饮用。一般每小时1次,每次饮150-200毫升。多饮水还有利於排除毒物。
2.患者呕吐停止、腹泻次数减少后,选喝少量小米米汤或稀藕粉,以后逐渐吃些粥、煮软的细面条、薄面片等。还要继续多饮水,不要急於吃肉、蛋等含蛋白质与脂肪多的食物和易引起胀气的和食物纤维多的食物,如牛奶暂时不要食用。
3.病情缓解后,例如腹痛止、便次少、体温接近正常后,可以开始吃鸡蛋汤、蒸鸡蛋羹、酸奶、粥、面汤、苏打饼乾、烤面包乾、清蒸或清炖鲜鱼、瘦肉泥、嫩菜叶等。每餐食量宜少。
4.恢复期宜吃易消化、刺激性小和胀气性轻的食物,尽量做得软烂清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