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

  • 挂号科室:中医内科(新区)
  • 发病部位:心脏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0~70岁人群
  • 典型症状:心悸 胸部沉重感 心跳过速 心慌 心动过速
  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占并行心律的60%。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parasystole tachycardia)较其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多见。
典型症状:心悸 胸部沉重感 心跳过速 心慌 心动过速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症状诊断

     一、症状

并行心律的患者通常无症状,频发的并行心律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有心悸、心慌、胸部压迫感等症状。也常有过度疲劳、超负荷工作、情绪变化、过度紧张、失眠等诱因。可经休息、镇静、去除诱因或服用一般的抗心律失常药,迅速得到控制。具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特点,可明确诊断。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

约占86%,以50~70岁发生率最高,约65%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以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最常见,其中50%以上患者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并行心律占1.7%,多见于发病24h内,可间断地出现达数小时,药物容易控制,系良性心律失常。并行心律也可见于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室性并行心律比室上性并行心律伴发心脏病的发生率高。房性并行心律健康人发生较多。


2.少见的病因

如尿毒症、低钾血症、淀粉样变、白血病、硬皮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炎等。洋地黄中毒不会引起室性并行心律。

3.压迫颈动脉的过程中

可减慢、终止室性并行心律,但也可引起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此系对迷走神经刺激的急性反应所致。

4.有若干病例持续发生室性并行心律,但无病因可循。

5.约有15%的并行心律见于健康人

 有人于运动后或吸烟后出现并行心律。有报告无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人出现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多见,占74.5% (35/47)。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失眠等为常见的诱因,提示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产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体液因素有关。

6.在心脏置入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中,

不少起搏性心律失常属于并行心律的范畴。

7.小儿并行心律多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大多是良性心律失常,也不易发生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也有报告年龄在2天~14岁的患儿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占65%,急性肾炎及其他疾病占12%,不明原因者占23%。多以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为诱因。

二、发病机制

并行心律的电生理基础是在心脏某个小范围区域内,因各种病因而使细胞缺血、缺氧、变性等,使膜通透性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膜电位降低,其中有些细胞产生3相阻滞;有些细胞使自律性增高而发放激动形成异位起搏点并可产生四相阻滞。起搏点周围的传导组织具有3相和4相阻滞联合作用造成的不应期,当它们之间的正常传导间歇相当狭窄即形成完整的传入性保护作用。

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搏点有规律地发放激动,它与其前主导心律的激动无关,并具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及传出阻滞两项特点:

1.保护性传入阻滞 并行心律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保护性阻滞区,外界刺激被阻滞不能传入,即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

2.传出阻滞 系一种单向阻滞。并行心律的异位搏动点,虽然是有规律地发放,但不是每次搏动都能传出引起心脏除极,此即为传出阻滞。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预防

因为室性并行心律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病人,且可与其他各种心律失常共同存在,所以,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是预防此类心律失常的关键。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1.当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无传出阻滞时(呈1∶1传导),频率快速而规整,应与期前收缩性室性心动过速(频率>120次/min)鉴别 主要依靠心动过速发作时有无间歇出现,如果出现间歇,此间歇(指每一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最后一个室性QRS波群与下一阵室性心动过速的第一个室性QRS波群之间的间距)恰与其他短的或最短的室性异位搏动间期或最大公约数的整数倍数时,则可诊断为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


2.与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频率为70~130次/min)的鉴别 此时则不能用“成倍数关系”来鉴别,而是依靠以下特点来鉴别。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第一个室性异位搏动是突然提前的室性期前收缩;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的发作,一般以晚发的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融合波开始,发作多在基础心率慢时出现,发作前后无并行心律依据,发作时心室率大多为60~100次/min。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饮食保健

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2.宜吃果糖含量高的食物; 3.宜吃镇静改善睡眠质量的食物。


(1)限制热量供给。一般每日每公斤体重25~35卡,身体肥胖者可按下限供给。

(2)限制蛋白质供给,一般按每日每公斤体重1~1.5克供给,出现心衰及血压高时,蛋白质应控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克以内。

(3)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油、肌肉、蛋黄、螃蟹、鱼子等。

(4)应供给富含VitB、VitC及钙、磷的食物,以维持心肌的营养和脂类代谢。应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以供给维生素及无机盐,同时还可防止大便干燥。

(5)禁用刺激心脏及血管的物质,如烟酒、浓茶、咖啡及辛辣调味品。慎食胀气的食物,如生萝卜、生黄瓜、圆白菜、韭菜、洋葱等,以免胃肠胀气,影响心脏活动。

(6)限制盐及水的摄入。尤其对有水肿的患者,更应严格控制。有水肿和心力衰竭者,饮食中不得加盐和酱油。

(7)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饥过饱,尤其饮食过饱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