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外科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副神经瘤)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颈部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好发于30~40岁
  • 典型症状:头晕 颈部搏动 颈部粗 进行性颈部肿块 吞咽困难
  颈动脉体瘤较为罕见,1743年Von haller最早注意到颈动脉体认为是小腺。1891年Marchond报道颈动脉体瘤并手术治疗,术后3日死亡。至1969年共报道500多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多半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有包膜,大小不定,直径约3.5mm,富有血管和神经。供血由颈总动脉小支供给,神经来自颈交感神经节、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颈动脉体瘤肉眼观察肿瘤为红棕色,圆形或卵圆形,有分叶,外有包膜。细胞主要为多边形,胞浆嗜伊红染色,内含很多空泡和微粒体。好发于30~40岁,恶性变率为5%~10%。
典型症状:头晕 颈部搏动 颈部粗 进行性颈部肿块 吞咽困难

一、症状

随着肿瘤的生长及向不同方向扩展可发生不同的症状。生长慢而小的肿瘤常无症状,或有痛感、压迫感。较大肿瘤压迫神经可有晕厥感、声嘶、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查体:肿瘤多为单侧,位于颈动脉三角颈总动脉分叉处,胸乳肌的深面,无粘连。肿瘤圆形或卵圆形,血管丰富都可胀缩或有杂音、震颤。因肿瘤附于动脉故常可左右活动而不能上下移动。

二、诊断

颈动脉体瘤术前较难与其他良性肿瘤相鉴别,常依据辅助检查及术中发现,术后病理诊断。颈动脉体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推压肿块动脉常一并移动。B超、CT可见颈动脉分叉处密度增高阴影。数字减影动脉造影可使动脉显影,如瘤体有较大分支供血,肿块可显影。

1.颈前三角区、下颌角平面颈动脉分叉处肿块,增长缓慢。病体小时多无自觉症状,肿瘤巨大时可伴头晕、头痛和邻近神经受压症状,如舌偏斜、声音嘶哑和霍纳氏综合征等。

2.肿瘤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质韧、界限清、光滑,可左右推移,但上下移动甚微。瘤体内有丰富血窦者,可触及肿块膨胀性搏动和震颤,闻及收缩期杂音,压迫肿块近端颈总动脉,搏动、震颤和杂音消失。

3.动脉造影显示颈总动脉向浅侧移位,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开,肿瘤富于血管且与颈内或颈外动脉交通。既有助于诊断,又有助于手术治疗。

一、病因

属一种化学感受组织瘤,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后面的动脉外膜层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瘤,故亦称颈动脉体副神经瘤。慢性缺氧有关,在高原地区人群发病率较高。长期慢性低氧刺激,使颈动脉体代偿性增生,最终形成颈动脉体瘤。有家族史者多为双侧发病。

1.急救(缓解措施):

1.一般主张发现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此瘤因与邻近静脉、动脉等粘等,有时紧紧包绕动脉,血运极丰富,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术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为减少或防止脑缺血,尤应严格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即通过指压患侧颈总动脉,阻断其血运,2~4次、日,以改善颅底动脉环侧支循环,逐步由每次阻断分钟至25分钟以上无脑缺血征象,方可考虑手术。

2.手术方法主要有动脉外鞘下肿瘤切除术和肿瘤合并动脉分叉部切除动脉重建术。

3.对老年体弱或无症状患者,宜采用保守治疗。

一、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颈动脉瘤、肋腺囊肿、淋巴瘤、神经纤维瘤等相鉴别。结合Fontaine征及超声、CT提示颈动脉分叉处密度增高阴影,动脉造影见颈总动脉向浅侧移位,颈内和颈外动脉分开,肿瘤血管丰富且与颈内或颈外动脉交通,多可明确诊断。注意结合影像学,B超,血常规,血象,尿等检查结果。

1.外科颈动脉体瘤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软坚类食品 海产品中的海蜇、海带、紫菜、淡菜、海参、鲍鱼等。河产品中莼紫,也能软坚。甲鱼、乌龟,也有软坚作用,还有一定清热作用和滋阴作用。

2)活血类食品 中医认为,不少肿瘤可表现为血瘀。治疗采用活血化瘀药。蟹能解结散血,对于有血瘀的癌肿,甚为适合。蟹爪、蟹壳也有破血功能。山楂可以帮助消化,也有活血作用。

3)理气类食品 如橘皮、金橘、佛手、柠檬皮等。

4)消导类食品 萝卜能消食化

动脉瘤,神经纤维瘤,淋巴瘤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