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恶性瘤所致贫血)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有恶性肿瘤者多见
  • 典型症状:头晕 心脏转移 有效血容量减少 急性贫血 恶性贫血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是指造血组织以外的各种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贫血。其贫血表现类型和程度因恶性肿瘤种类、病程、治疗方法不同而各异。
典型症状:头晕 心脏转移 有效血容量减少 急性贫血 恶性贫血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临床表现随肿瘤种类、发生部位及转移扩散程度不同而异。消化道肿瘤贫血发现较早,症状重,常与其易引起出血和合并营养吸收障碍有关,甚至贫血为肿瘤的首发症状而引起医生注意。相反,肺癌贫血发现较晚,贫血轻,贫血症状往往被肿瘤本身症状掩盖。一般肿瘤晚期贫血症状较初期严重,多为化疗或放疗引起骨髓抑制、癌骨髓转移、患者免疫低下继发感染、营养吸收不良等综合因素引起。

    二、诊断:

1.凡病因明确者诊断容易。但部分患者在肿瘤确诊之前即有贫血,甚至贫血为肿瘤患者首发症状,常见于消化道肿瘤。因此,对贫血原因不明的患者,应当在鉴别诊断时考虑到肿瘤可能。如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于胸腺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卵巢癌和淋巴瘤。肿瘤骨髓转移时需详细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到肿瘤细胞聚集成长。如骨髓是“干抽”,需作骨髓活组织检查以确诊。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各种恶性肿瘤。

二、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贫血的形成机制复杂。

  1.慢性病贫血:

慢性病贫血是肿瘤所致贫血的发病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非进展型肿瘤患者更是一主要原因,多表现为轻~中度正细胞性贫血。其产生机制主要与造血祖细胞功能减低,对红细胞生成素反应低下有关。

2.溶血性贫血:

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红细胞寿命缩短 多数合并贫血肿瘤患者红细胞寿命轻度缩短,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有关。红细胞流经脾脏、肝脏过程中,其细胞膜被单核巨噬细胞不断吞噬,造成红细胞过早破坏。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肿瘤可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胃癌、肺癌可产生黏液素,引起小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发生与DIC类似的机制,使红细胞在小血管内破坏。

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在卵巢癌合并溶血的患者,产生抗体基本为温型抗体。切除卵巢肿瘤,贫血可被治愈。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胸腺瘤患者常合并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文献报道约占PRCA的7%~50%。极少数肺癌、乳癌亦可合并PRCA。胸腺瘤和PRCA关系密切表现为:①摘除胸腺瘤,其半数患者PRCA可治愈。

②患者血清中存在抗红细胞抗体及红细胞生成抑制作用因子,这种因子为IgG型。用免疫抑制剂和抗淋巴细胞血清治疗PRCA有效。

③患者常伴有其他异常,如高(或低)球蛋白血症,抗球蛋白试验及抗核抗体阳性或合并重症肌无力等。最近研究证明,在部分PRCA患者中,T8抑制细胞功能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系。

4.铁粒幼细胞贫血:

继发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有16%是继发于肿瘤性疾病。以前列腺癌及骨髓增生性疾病、白血病、骨髓瘤等多见。肿瘤如何干扰红细胞的铁利用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肿瘤患者血红素合成异常或存在异常红系造血祖细胞有关。

5.骨髓内肿瘤浸润: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可引起骨髓病性贫血。易发生骨髓转移的常见肿瘤为胃、肺、前列腺、乳腺、肾癌。骨髓病性贫血患者常合并骨髓纤维化,使骨髓穿刺不易获得理想标本,可采用骨髓活检做病理检查。

6.巨幼细胞贫血:

肿瘤患者偶见合并巨幼细胞贫血。患者中以叶酸缺乏者多,由于纳差,摄入不足,肿瘤迅速增大,消耗叶酸过多,消化功能紊乱、吸收减少所致。由于维生素B12缺乏者罕见。

7.铁缺乏:

消化道肿瘤、子宫癌常合并出血,造成缺铁性贫血。

8.治疗相关性贫血:

化疗和放疗导致骨髓功能受抑,在临床相当常见。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鉴别诊断

    一般容易鉴别,很少会与其他疾病混淆。

恶性肿瘤所致贫血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3.该疾病对饮食并没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饮食即可。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