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子宫,肝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血液传播,垂直传播
  • 多发人群:孕妇
  • 典型症状:乏力 死产 前期妊娠反应 进行性肝缩小 恶心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妊娠期感染不仅严重地危害孕妇,也累及胎儿,该病的防治是围产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几年来,肝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据1974年国外统计,发病率为28.1/10万,并估计仅为实际数字的20%。而妊娠合并肝炎的发生率差别很大,可为0.025~1.6%。
典型症状:乏力 死产 前期妊娠反应 进行性肝缩小 恶心

一、症状

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 肝区疼痛加重;乏力,黄疸。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

其症状与非孕妇者相同,发病较急,除有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外,血清学检查中抗HAV-IgM阳性则可确诊。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1)有消化系统症状

(恶心,呕吐)及乏力,黄疸等,起病急,血清ALT升高。

(2)血清学检测指标:

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为最常用的乙肝感染指标,在感染潜伏期,血清ALT升高之前HBsAg即可阳性;当HBsAg为高滴度时,则e抗原(HBeAg)也同时为阳性,临床只以单项HBsAg作为感染指标是不够的,应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指标结合判断之。

②乙肝表面抗体(抗HBs):

为有保护性的抗体,急性乙肝病毒感染时,经过一段时间,出现抗HBs提示机体获得了免疫力。

③乙肝e抗原(HBeAg):

是HBcAg的降解产物,急性感染时HBeAg的出现稍晚于HBsAg,e抗原的亚型e1,e2更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活性。

④乙肝e抗体(抗HBe):

一般当HBeAg在血中消失,而后出现抗HBe,提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病情多渐趋稳定。

⑤核心抗体(抗HBc):

在急性感染时,HBsAg出现后2~4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即可检出,所以抗HBC-IgM多见于感染早期或慢性感染的活动期。

⑥乙肝病毒DNA(HBV-DNA):

HBV-DNA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的直接证据及传染性指标,HBV-DNA与HBeAg和DNA-多聚酶呈平衡关系,凡是HBeAg阳性的血中,86%~100%可检测到HBV-DNA。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测定和血清学指标的检测,对妊娠合并乙肝的诊断可很快明确。

应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胎内感染应注意以下3项依据:

(1)新生儿脐血清HBsAg阳性可为参考指标。

(2)新生儿脐血清HBcAb-IgM阳性即可确定宫内感染。

(3)如有条件测脐血清,乙肝病毒DNA阳性,更可确诊,但此项指标在国内尚不能推广应用。

妊娠合并重症肝炎

二、诊断标准

起病急剧,中毒症状明显,黄疸严重。

(1)1周内血清胆红素≥171μmol/L(10mg/dl),或每日升高≥17.1μmol/L(1mg/dl)。

(2)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较正常值延长0.5~1倍甚或更长。

(3)有不同程度的肝昏迷,严重者可出现肝臭。

(4)可有腹水出现甚或肝浊音界缩小。

妊娠合并甲型肝炎影响

甲肝对围生儿的影响:根据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资料,甲肝产妇在孕中期与孕晚期的妊娠结局,围生儿死亡率分别为42.3‰和125‰,即孕晚期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升高,与上海市同年正常产妇的围生儿死亡率14.1‰相比较,两者有极显著的差异,虽然无甲肝孕产妇死亡,但其围生儿死亡率之高却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影响

乙肝对妊娠的影响:乙肝孕产妇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此与妊娠晚期患急性黄疸型肝炎特别是重症甚或暴发性肝炎有关,暴发型肝炎的死亡率孕妇较非孕妇为高,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尤易发生暴发型肝炎。

妊娠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有人认为妊娠期易于产生非特异超敏反应,且孕期是处于非特异性超敏反应的准备状态,所以在孕期发生重度或暴发性肝炎的概率显著增加,动物实验证明孕兔在产前和产后的急性肝坏死更加严重,所以近年来主张在孕早期如HBsAg滴度高的同时HBeAg阳性者可行人工流产,在妊娠晚期由于肝脏血流量相对不足,而并发肝炎之后,肝脏血流量更相对降低,因而可使肝炎病情加剧甚至成为重症肝炎。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病因

肝炎病毒依其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两型:即传染型和血清型。由传染型病毒引起的肝炎为A型肝炎,血清型肝炎称为B型肝炎。B型肝炎表面抗原系Prince(1968)在澳大利亚发现,亦称澳大利亚抗原。而由Dane(1970)在HBsAg阳性的病人中发现的球形颗粒抗原则称为核抗原。故现知B型肝炎存在两种抗原系统。临床实践中A型肝炎已为大家所熟知,而B型肝炎多为亚临床型或隐匿型多被遗误,但其危害性较大,应引起重视。B型肝炎抗原和抗体必须依血清学检查确定,并以此检出隐性或慢性抗原携带者,即潜在传染源。但迄今为止,B型肝炎病毒尚未能培养成功,而A型肝炎病毒颗粒,则已分离成功。且知该病毒直径为27nm的RNA肠病毒。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预防

 1)加强围生期保健

 重视孕期监护,将肝功及肝炎病毒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测列为产前检测常规,并定期复查。对HBsAg和HBeAg阳性孕妇分娩时,应严格施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产伤及新生儿损伤、羊水吸入等,以减少垂直传播。

2)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

 有效办法是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血源疫苗。我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进行免疫接种。

(1)主动免疫:

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肌内注射乙型肝炎疫苗30μg,生后1个月、6个月再分别注射10μ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HBsAb,可有效保护肝脏不受HBV的感染,免疫率达75%。

(2)被动免疫: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HBIG0.5m1,生后1个月、3个月再各肌内注射0.16ml/kg,可减少或阻止HBV进入肝脏,免疫率达71%。

(3)联合免疫:

乙型肝炎疫苗按上述方法进行,HBIG改为出生后48小时肌注0.5m1一次。在主动免疫建立之前,先获得被动免疫。使有效保护率达94%。

3).丙型肝炎的预防

 目前丙型肝炎病毒尚无特异的免疫方法。丙型肝炎以医源性传播为主。在日本经输血感染的急性肝炎中95%为丙型肝炎。减少医源性感染是预防丙型肝炎的重要环节。保护易感人群可用丙种球蛋白对人群进行被动免疫。对抗HCV阳性母亲的婴儿,在1岁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对婴儿起保护作用。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

1、妊娠剧吐引起的肝损害。

 黄疸较轻,ALT轻度升高,尿酮( ),经过治疗 酸,调整电解度,病情迅速好转,对于恶心呕吐严重的早孕反应,一定要提高警惕,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及早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引起的肝损害。

本病常有妊高症的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可伴有上腹部疼痛,黄疸较轻。妊娠结束后病情迅速缓解。

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常发生于妊娠晚期,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起病时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因子缺乏,出血倾向,低血糖,深度黄疸,肝性脑病等。

4.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常有家族史,孕28周后表现全身皮肤瘙痒和轻度黄疸综合症,无消化系统症状,产后消退。

5.药物性肝损害。

妊娠期常应用的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有氯丙嗪、异丙嗪、甲巯咪唑(他巴唑)、异烟肼、利福平、磺胺类、四环素等。常有转氨酶轻度升高,不伴脾大。停药后肝功能恢复。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饮食

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液体和热量的摄入。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