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无睾症(睾丸消失综合征,胚胎睾丸退化综合征,无睾畸形,先天性睾丸缺如,先天性无睾症)

  • 挂号科室:肺病科(老区)
  • 发病部位:睾丸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男婴幼儿
  • 典型症状:血睾酮降低 皮下脂肪增多 性腺发育不良 无睾丸 阴茎异常
  无睾症又称先天性睾丸缺如,患儿出生时单侧或双侧单纯性无睾丸,外生殖器表现为男性,性染色体无异常。临床上较少见,分为单侧和双侧睾丸缺如两类。无睾症应该区别于诸如精索扭转或是睾丸炎等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的睾丸萎缩,这些情况下至少组织学上能够发现退化残存的睾丸组织,无睾症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典型症状:血睾酮降低 皮下脂肪增多 性腺发育不良 无睾丸 阴茎异常

     一、症状

单侧睾丸缺如者,其阴茎、阴囊发育正常,由于健侧睾丸代偿性增生,血中睾酮水平正常,青春期第二性征正常。双侧睾丸缺如者,患者无发育能力,呈宦官型发育,表现为皮下脂肪丰满、皮肤细腻、语调高尖。体格检查发现阴囊发育不良,阴囊内空虚无睾丸。阴茎小,无阴毛生长。

     二、诊断

睾丸缺如常在隐睾手术探察中被诊断,约为隐睾手术的3.3%,对术前不能触及睾丸的患者行手术探察时约有20%不能找到睾丸。

先天性睾丸缺如诊断较困难,必须首先排除隐睾或异位睾丸的存在,尤其应注意与不能触及的双侧隐睾相鉴别。

单侧睾丸缺如应用性激素试验则无筛选作用。应及时行手术探查,其目的一是弄清体内是否存在睾丸,二是弄清睾丸在体内的准确位置,同时可行睾丸固定或切除术。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睾丸缺如的发生原因迄今未能肯定,可能与以下2方面因素有关。

1.胚胎发育过程中,因某种因素干扰使性腺发育障碍。Lobacarro等认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上SRY基因异常可能导致无睾症。

2.妊娠期或出生前、后不久睾丸扭转、精索血管栓塞,致睾丸血流供应受阻而使睾丸萎缩,可能是最常见的原因。

二、发病机制

孕8周时,睾丸组织开始发育并分泌抗Müller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之后分泌睾酮。如果睾丸组织在分泌睾酮之前丧失,Müller管已经退化,但雄激素依赖的Wolff管分化和泌尿生殖窦以及外生殖器的男子化尚未开始。如果睾丸组织原来存在并且分泌了一段时间的睾酮,那雄激素依赖的泌尿生殖道靶器官多少会向男子方向有所发育。

有AMH分泌而无睾酮分泌的先天性双侧无睾症患者表现为男子假两性畸形,具有女子型外生殖器。患者不但没有Müller管衍生的性腺器官(输卵管、子宫和上部阴道),也没有Wolff管衍生的性腺器官(附睾、输精管和精囊)。如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组织分泌了睾酮,那么外生殖器则为男子型,Wolff管衍生的性腺器官就能得以发育。小阴茎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胚胎发育是睾酮依赖性器官发育的停滞。如果不经治疗,先天性双侧无睾症的患者青春期发育会停滞而呈现典型的类无睾症外貌。因为单侧睾丸已能满足生理功能需要,所以单侧先天性无睾症患者不会出现青春期性别发育异常,但有可能会有单侧Müller管残存,当然主要取决于睾丸组织丧失的时间。

先天性双侧无睾症患者不但从组织学上不能发现睾丸组织,而且从内分泌功能上也不能发现睾丸功能。儿童时患者的血清促卵泡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血浆促黄体素(luteotropic hormone ,LH)就已经升高,到了青春期时即升高到去势水平,而相形之下,睾酮水平则很低。

本病属于性染色体疾病,导致染色体畸形改变的病因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若孩子有发育异常倾向,应及时做染色体筛查,明确后应及时行人工流产,以避免疾病患儿出生。

1.隐睾 双侧隐睾时易与无睾症混淆。但隐睾者仍有男性发育特征,如肌肉发达、喉结发育、声音低沉洪亮、阴毛呈男性分布。体检时可在腹股沟处触及睾丸或B超、CT检查及手术探查时发现睾丸。

2.男性假两性畸形 常合并双侧隐睾。但还有外生殖器的严重畸形,如尿道下裂、阴囊分裂、似女性外阴。B超或手术探查时可发现睾丸。

平时生活应该多吃新鲜蔬菜与瓜果,增加维生素C等成分摄入,以提高身体抗炎能力。

阳痿,无精症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