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十指零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血栓血管炎,伯格病,伯格氏病,闭塞性血栓性血管炎)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20~40岁男性吸烟者
  • 典型症状:静息痛 肌肉萎缩 间歇性跛行 肢体发凉 皮肤苍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sis 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有别于动脉硬化,节段分布的血管炎症,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血栓,而较少有血管壁的受累。
典型症状:静息痛 肌肉萎缩 间歇性跛行 肢体发凉 皮肤苍白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症状诊断

本病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常呈周期性发作,经过较长时期演变后,病情才逐步加重。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肢体动脉阻塞后血流减少肢体缺血而引起。病情的轻重则是依据血管阻塞的部位。范围和侧支循环建立程度以及局部有无续发感染等情况而有所不同。

一、症状

(1)发凉和感觉异常:

患肢发凉、怕冷是常见的早期症状。患部体表温度降低,尤以趾(指)端最明显。因神经末梢受缺血性影响,患肢(趾、指)可出现胼胝感、针刺感、麻木或烧灼等感觉异常。

(2)疼痛:

也是早期症状,起源于动脉痉挛,因血管壁和周围组织内神经末梢感受器官受刺激所引起,疼痛一般并不剧烈。

(3)间歇性跛行:

是因动脉内膜炎和血栓形成而闭塞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表现的缺血性疼痛。即当病人行走一段路程后,小腿或是足部肌肉发生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走,则疼痛加重,不得不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迅即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这种症状为间歇性跛行。随病情进展,行走距离逐渐缩短,止步休息的时间增长。

(4)静息痛:

病情继续发展,动脉缺血更加严重,疼痛剧烈而持续,即使肢体处于休息状态时,疼痛仍不止,称之为静息痛。夜间尤甚,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后疼痛可稍减轻。病人日夜屈膝抚足而坐,彻夜不眠。有时甚至将患肢下垂于床旁,以减轻疼痛,若并发感染,疼痛更为剧烈。

(5)皮肤色泽改变:

因动脉缺血而致皮肤苍白,伴有浅层血管张力减弱而皮肤变薄者,尚可出现潮红或发绀。

(6)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足背或胫后动脉,尺或桡动脉的搏动,随病变进展而减弱乃至消失。

(7)营养障碍:

患肢长期慢性缺血,组织发生营养障碍,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皲裂、汗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和生长缓慢、小腿肌肉松弛、萎缩、周径变细。病情发展恶化,肢端组织缺血严重,终至产生溃疡或坏疽。多为干性坏疽,先在1个或2个趾的末端或趾甲旁出现,然后累及整个趾。开始时趾端干枯发黑,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经久不愈溃疡。此时肢端疼痛更加剧烈,病人日夜不能入睡,胃纳减少,消瘦软弱,面色苍黄乃至贫血。若并发感染,呈湿性坏疽时,则出现高热、畏寒、烦躁不安等毒血症症状。

(8)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约1/2的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浅静脉,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表现为受累浅表静脉呈红色条索、结节状,伴轻度疼痛,急性发作持续2~3周后,症状消退,过一段时间又重复出现,病情自数月或数年而不被病人注意。

二、诊断标准

1.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标准是:

(1)几乎全为男性,发病年龄20~45岁。

(2)有慢性肢体动脉缺血表现,如麻木、怕冷、间歇性跛行、淤血、营养障碍改变等,常累及下肢,上肢发病者少。

(3)40%~60%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和体征。

(4)各种检查证明,肢体动脉闭塞、狭窄的位置多在N动脉及其远端动脉(常累及肢体中小动脉)。

(5)几乎全有吸烟史,或有受寒冻史。

(6)排除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坏疽、大动脉炎、肢体动脉栓塞症、雷诺病、外伤性动脉闭塞症、结缔组织病性血管病、冷损伤血管病和变应性血管炎等疾病。

(7)在疾病活动期,病人血液中IgG、IgA、IgM、抗动脉抗体、免疫复合物阳性率增高,T细胞功能指标降低。

(8)动脉造影:

①病变多在N股动脉及其远端多见;

②动脉呈节段性闭塞、狭窄,闭塞段之间的动脉和近心端动脉多属正常;

③动脉闭塞的近远端多有“树根”形侧支循环动脉;

④动脉没有迂曲、僵硬和粥样斑块影像。

临床诊断以前5项为主要依据,有条件者,如能有其他指标更为确切。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殊表现

 临床诊断时,还应注意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些特殊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

(1)以血栓性浅静脉炎为开端:部分病人常以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为开端,首先侵犯肢体静脉,间断反复发作数月、数年或10多年以后,才累及肢体动脉,出现肢体缺血表现。如果临床上不注意“反复发作游走性”这个特点,往往误诊为一般的血栓性浅静脉炎而延误治疗。

(2)首先发作关节疼痛:有的病人首先发作下肢关节疼痛,之后出现肢体缺血表现和足部动脉搏动消失。因此,在发病的早期可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按抗风湿治疗无效。

(3)单个足趾缺血表现:有的病人首先出现单个足趾或2个足趾发病,足趾发凉怕冷,呈苍白色或紫红色,有时呈间歇性发作,而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良好。这是首先侵犯趾动脉,引起单纯趾动脉痉挛或闭塞所致。

(4)首发间歇性跛行:病人常以间歇性跛行为首发症状,当行走活动后,小腿和足掌出现疲累、胀痛,稍微休息后,即可缓解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出现肢体发凉、怕冷和颜色改变时,才引起病人的重视。因此,凡是青壮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嗜好,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时,就应该考虑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早期治疗。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了解,一般认为是由综合因素所酿成。主要包括:

    1.吸烟

指主动及被动吸烟者,烟碱能使血管收缩。据统计,患者中有吸烟史者占80%~95%。戒烟可使病情好转,再吸烟后,又再度复发。吸烟虽与本病关系密切,但并非惟一的致病因素,因为妇女吸烟者,发病率并不高,还有少量患者从不吸烟。


2.寒冷和感染

 寒冷损害可使血管收缩,因此北方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由于很多病人都有皮肤真菌感染,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它影响人的免疫反应,可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易发生血栓形成。但某些易感人群因工作关系,经常暴露于寒冷环境中,以及虽有真菌感染者,而其发病率并不高,因此尚不能确认寒冷和感染为本病的主要病因,而可能是一种诱因,加重血管痉挛作用。

3.性激素

 病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又都在青壮年发病,很可能与前列腺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有关。

4.血管神经调节障碍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刺激的调节功能失常,可使血管处于痉挛状态,从而可导致管壁增厚和血栓形成。

5.外伤

少数病人有肢体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行走等,发病可能与血管损伤有关。但有的轻微外伤,不足以引起肢体血管损伤,也有时一侧肢端轻度外伤而在其他肢体发生脉管炎的病变,这些情况难以用直接外伤暴力解释。有人认为外伤后刺激神经感受器,进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使其逐渐丧失对周围血管的调节作用,引起血管痉挛,长期痉挛而导致血栓阻塞。

6.免疫学说

临床研究表明脉管炎病人有特殊的抗人体动脉抗原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性,血清中有抗动脉抗体存在。病人血管中发现各种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和C3复合物,血清中发现抗核抗体存在,无抗线粒体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异常与这些自体抗体的存在提示本病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文献报道,取患者动脉抗原作补体结合试验,呈阳性者占44.3%,在病情处于急性活动期,其阳性率更高。

总之,从临床角度看,凡是能使周围血管持久地处于痉挛状态者,都很可能是致病因素,病因上可能是综合性的。血管持久痉挛,影响管壁滋养血管的血供,可使管壁发生缺血性损害,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构成本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二、发病机制

    1.病理特点

脉管炎是一种周围血管的病变,血管全层呈炎性反应有腔内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其特点如下:


(1)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进展可侵犯上肢。心、脑、肠、肾等内脏血管虽可累及,但极罕见。在上海中山医院261例中,上下肢同时受累者21例,无一例单独发生在上肢的。

(2)病变主要累及中小型动脉。如胫前、胫后、足背、跖、桡、尺和手掌等动脉。其他较大的动脉如股和肱动脉发生病变较少见。据一组198例脉管炎病人进行两侧股动脉造影类型分析,对其中105例210条肢体动脉造影类型分析,显示胫前、胫后和腓动脉闭塞分别占90%、80%和50%。腓动脉有半数未闭塞。有40%的病人,除小腿动脉闭塞外,股N动脉也受累。股N动脉病变系由小腿动脉病变向近心端发展形成。约40%小腿血管闭塞类型两侧相似。半数以上在闭塞远侧动脉主干消失。

(3)病变的血管壁全层呈非化脓性血管炎改变,在全层血管壁中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早期即有管腔内血栓形成,血栓初期为红色或棕色,后变为淡黄色,含有很多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后期血栓机化,伴有血管腔内细小再管化,血管壁的交感神经可发生神经周围炎、神经退行性变和纤维化。静脉受累的病理变化与动脉大体相同。

(4)病变为节段性,并常呈节段性分布,节段之间有内膜正常的管壁、病变和正常部分的界线分明。

(5)少数病人在病变后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呈广泛纤维化,动脉、静脉和神经可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一硬索条周围可以见到侧支循环形成。

(6)血管闭塞的同时,虽可逐渐建立侧支循环,但常不足以代偿。因此受累肢体供血不足,发生疼痛、功能障碍以及骨骼和软组织营养障碍。肌肉和皮肤萎缩,骨质疏松或发生坏死,骨髓炎。足和趾部脂肪吸收和纤维化。趾甲增厚,生长缓慢。毛发脱落,趾部毛细血管增多,扩张而无张力。后期可发生足部坏疽和溃疡,继发感染,弥漫性蜂窝织炎、腱鞘脓肿或上行性淋巴管炎。严重病例可发生神经纤维化,甚至发生神经纤维与其细胞体分离变性。

2.病理过程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期、进展期和终末期。

(1)急性期:急性期的病理变化是最有特点和诊断价值的,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全层的炎症反应,并伴有血栓形成、管腔闭塞,血栓周围有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有微脓肿形成。

(2)进展期:在进展期主要为闭塞性血栓的机化,并有大量炎症细胞向血栓内浸润,而同时血管壁的炎性反应则要轻得多。

(3)终末期:终末期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血栓机化后的再通,血管壁中、外膜层的再管化,以及血管周围的纤维化。同时血管壁的交感神经也可发生神经周围炎,神经退行性变和纤维化。此期的病理改变往往缺乏特征性,易与动脉硬化引起血管闭塞的晚期改变相混淆。总之血栓形成,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和增生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特征性的病理改变。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但某些因素能诱发本病,并能引起病情的发展,故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能稳定病情、减轻症状。

1.绝对禁烟 是预防和治疗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2.足部清洁与干燥 保持足部清洁、防止感染;因湿冷比干冷对病情更为有害,故宜保持足部干燥;因患部已有血液循环不良,即使轻微外伤亦易引起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故切忌任何形式的外伤。

3.防寒保暖 无论是在工作或休息时均宜保持足部温暖,以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但不能过热,以免增加氧消耗量。

4.体位变动与足部运动 劳动时应随时变换体位,以利于血液循环。平时可进行足部运动(Buerger运动),以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为:患者平卧,抬高患肢45?,维持1~2min,然后两足下垂床旁2~5min,同时两足及其趾向四周活动10次,再将患肢放平休息2min,如此反复练习5次,每天数回。

5.避免应用缩血管药物。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鉴别诊断

根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病史特点,诊断中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动脉硬化闭塞症

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往往同时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其他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史(冠心病、脑梗死等),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如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等,X线检查可见动脉壁的不规则钙化,血管造影显示有动脉狭窄、闭塞,伴扭曲,成角或虫蚀样改变。


2.急性动脉栓塞

 起病突然,既往常有风湿性心脏病伴房颤史,在短期内可出现远端肢体苍白、疼痛、无脉、麻木、麻痹。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连续性的突然中断,而未受累的动脉则光滑、平整,同时,心脏超声还可以明确近端栓子的来源。

3.多发性大动脉炎

 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包括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等,表现为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并产生相应的缺血症状。同时在活动期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并有其他风湿指标异常。

4.糖尿病性坏疽

应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晚期出现肢端溃疡或坏疽进行鉴别,糖尿病者往往有相关病史,血糖、尿糖升高,而且多为湿性坏疽。

5.雷诺症

多见于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手指阵发性苍白、发紫和潮红,发作间期皮色正常。患肢远端动脉搏动正常,且鲜有坏疽发生。

6.自身免疫病

首先是与CREST综合症及硬皮病象鉴别,这2种疾病均可引起末梢血管病变,但同时有皮肤的病理改变,血清中Scl-70及抗着丝点抗体呈阳性,结合指(趾)甲黏膜的微循环变化,可予以鉴别。其次是与SLE,类风湿关节炎及其他全身性风湿系统疾病引起的血管炎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史采集、一些特征性实验室检查及组织活检来鉴别。

7.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动脉,肢体可出现类似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缺血症状。其特点是:病变广泛、常累及肾、心等内脏,皮下有循动脉排列的结节,常有乏力和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液检查呈高球蛋白血症(α和α2)。确诊需做活组织检查。

8.特发性动脉血栓形成

甚少见,多并发于其他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结缔组织性疾病或红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发生在手术或动脉损伤后。发病较易引起广泛性坏死。

9.其他非血管性疾病

 如冻伤、平底足、痛风、神经营养性溃疡,坐骨神经痛、关节炎、末梢神经炎等也应注意鉴别。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饮食保健

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有益的食物及其功用、食用方法为:

1、桃仁

功用:桃仁味苦甘,性平而润,入肝、心、大肠经,有破血去瘀、润燥滑肠作用。能活血、行血、消散瘀血。

食法:桃仁去皮、去尖,放酒中浸一周,晒干为末,以蜜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日服二次,每次15粒,以黄酒或开水送服。

2、龙眼

功用:龙眼味甘性平无毒,入脾、心经,有开胃益脾之功效。龙眼肉可滋补强壮、安神补血,是补血(补血食品)益心的佳果。可用于治疗体衰、气血不足、产后(产后食品)血虚和脑力衰退等症。适用于脉管炎各型病人。

食法:

①龙眼肉9克、花生米连红衣15克,水煎服。

②龙眼肉5枚、莲子15克、糯米30克,熬粥食。早晚各一次。

3、山楂

功用: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无毒。入脾、胃、肝经。有止痛、活血、止血、化瘀的作用。山楂对心血管系统有多方面药理作用,能够扩张血管,兴奋中枢神经系统,降低血脂,降低血压(血压食品)和强心,另外也可降低胆固醇。适用于脉管炎各型,但毒热型和气血俱虚型病人不宜多用。

食法:

①山楂30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加红糖,每日一次,分两次煎服。

②山楂60克,鸡内金、红花各9克,红糖30克,每日一次,分两次煎服。

注意:可治脉管炎阴寒、血瘀、化热型患者,但山楂性微温,不易多服。

4、红糖

功用: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缓中、化食之功,还有缓解疼痛和行血、活血的功用,所以受寒、身虚或瘀血致病,吃些红糖颇有好处,脉管炎病人可酌情食用。

5、酒

功用:酒味辛甘性热,入心、肝二经,有畅通血脉、散瘀活血、祛风散寒、荣养肌肤的作用。

①糯米酒(甜酒、江米酒)

功用:甘辛、温,有活血行经、散结消肿作用,可治肾虚腰疼、阳萎早泄。糯米酒是糯米醣化后发酵制成,酒精含量低,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滋补性较强。

②几种止痛的药酒

脉管炎药酒一号(山东省验方):

米壳60克,川乌、水蛭、地龙各9克,红花15克,黄酒2.5斤。

将上药放入酒内浸泡一周后,过滤待用,痛时每次服5~10毫升。

脉管炎药酒二号(北京市验方):

熟附片45克,细辛15克,红花、丹参各30克,土鳖虫、苏木、川芎各30克,大枣20枚,白酒3斤。

将上药浸泡于酒中,一周后即可服用。初次醉饮,以后每日一次,每次服1两。为防止呕吐,饮用药洒前加服冬眠灵25毫克。

牛膝蟾蜍合剂药酒(河北省验方):

金钱白花蛇一条,金银花90克,牛膝60克,附子30克,蟾蜍一个(腹部带八字、黑眼圈的),白酒3斤。

将上药放入酒中浸泡7D15天后,过滤服用。首次尽量饮以醉为度,从第二天开始,每次1D2两,每日服2次。有高血压病、心脏病、肾炎、肝炎等病者忌用。

6、鸡

功用:鸡肉性平味甘,有益五脏、补虚损、活血调经作用。在鸡类中,有一种乌鸡,其性平味甘,入肝、肾、肺经,有补肝肾、益气养血之功用。

食法:乌骨鸡一只,炖熟,食肉饮汤,每日早晚各食一次,2~3日服完,连用数只。可治气血虚损体弱之脉管炎病人。

母鸡一只(去毛及内脏),黄芪2两,党参l两,淮山药1两,红枣1两,加黄酒至药面,隔水蒸熟,分数次服,治气血虚之脉管炎病人。

7、鸭血、鸭肉

功用:鸭肉入肺和肾经,有滋阴补肾之功,阴虚之人服后不燥,阳虚亦不见寒;鸭血,性味咸寒,能补血、解毒,可解血瘀、血热之作痛。

食法:每次可用一只鸭的血,加清水适量、盐少许,隔水蒸服,再和入好酒(最好是首乌酒)l~2汤匙,稍蒸片时后服用。每日一次,连服4~5次为一疗程。可治气血俱虚脉管炎病人。

8、鼠肉

功用:鼠肉味甘,性温,无毒,入肾经,有壮阳益肾、祛寒补虚之功用,可治体虚怕冷、腰脊酸痛、阳萎早泄等。

食法:将捕到的田鼠,剖腹去肠,放锅内隔水蒸,开水煮沸后约2~3分钟即可,洗净用油、盐回锅炒,加入姜、酒、酱油(油食品)等配料烧熟,其味清香,滋补功能胜过鸡、鸽。治体虚怕冷,肾虚阳萎、病后虚弱等,适用于阴寒型脉管炎的肾虚病人。

9、白木耳(银耳)

功用:味甘、性平、无毒,入肺、胃、肾经,有清肺热、益脾胃、滋阴、生津、益气、活血、润肠之功效,可治胃肠燥热、血管硬化、高血压等。

食法:白木耳与瘦猪肉炖熟食,为滋养佳品。加入大枣10枚同炖,阴寒型及气血俱虚型脉管炎病人适用。

10、赤小豆

功用:赤小豆甘酸性平无毒,入心、小肠、肾、膀胱经,有除热毒、散恶血、消胀满、利小便等作用,可治痈肿脓血、下腹胀满、烦热、干渴;外敷可治热毒痈肿、血肿、扭伤等。

食法:以赤小豆2两,适量水同煮如粥状,分两次服完。适用于脉管炎毒热型及气血俱虚型病人。

神经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