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包虫病(棘球蚴病)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全身
  • 传染性:有传染性
  •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畜牧业人群多见
  • 典型症状:胸痛 头痛 疼痛 消瘦 肝区痛
  包虫病或称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所致的慢性寄生虫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典型症状:胸痛 头痛 疼痛 消瘦 肝区痛

一、症状

棘球蚴不断生长,对寄生的器官及邻近组织器官产生挤压,引起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受累部位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如寄生在肝脏可有肝区痛,在肺可有呼吸急促、胸痛等呼吸道刺激症状,累及颅脑可引起癫痫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寄生于骨胳易造成骨折。

一、病因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E. Vogeli Rausch),少节棘球绦虫(E. 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

细粒棘球绦虫长仅1.5~6mm,由一个头节和3个体节组成,成虫寄生于狗的小肠内,但狼,狐,豺等野生动物亦可为其终宿主,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其形态与带绦虫虫卵相似,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当虫卵随狗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牧场,畜舍,蔬菜,土壤和饮水,被人或羊等其他中间宿主吞食后,经胃而入十二指肠,经消化液的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钻入肠壁,随血循环进入门静脉系统,幼虫大部被阻于肝脏,发育成包虫囊(棘球蚴);部分可逸出而至肺部或经肺而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包虫囊,狗吞食含有包虫囊的羊或其他中间宿主的内脏后,原头蚴进入小肠肠壁隐窝内发育为成虫(约经7~8周)而完成其生活史,多房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以狐,狗为主,幼虫(包球蚴)主要寄生在中间宿主啮齿动物或人体的肝脏。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在中国以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西藏,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

感染(45%):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狗,狼,狐,豺等虽也为终宿主,但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区的羊群中常有包虫病存在,而居民常以羊或其它家畜内脏喂狗,使狗有吞食包虫囊的机会,感染常较严重,肠内寄生虫数可达数百至数千,其妊娠节片具有活动能力,可爬在皮毛上,并引起肛门发痒,当狗舐咬时把节片压碎,粪便中虫卵常污染全身皮毛,如与其密切接触,则甚易遭至感染。

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其皮毛上虫卵污染手指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尤其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不良生活习惯(10%):

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患者以农民与牧民为多,兄弟民族远较汉族为多,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包虫病为人兽共患疾病,中间宿主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其预防不仅是生物学范畴内的一个复杂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

(一)加强流行区犬的处理和管制:牛为预防人体包虫感染的关键性一环,在包虫流行区野犬应一律灭绝,家犬严加限制,对必用的牧羊犬,猎犬或警犬等必须挂牌登记,定期驱绦虫和药物监测应列为常规制度,据新西兰报告重度流行区规定每隔6周投药驱绦一次,轻度流行区改为3个月投药一次。

(二)大力开展卫生宣教:宣教方式可多样化,内容要简单通俗易懂,讲求实效,并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本病应与肝脏非寄生虫性良性囊肿,肝脓肿,肠系膜囊肿,巨型肾积水,肺脓肿,肺结核球,脑瘤,骨肿瘤等鉴别,根据各种疾病自身的特点一般不难作出诊断。

宜食清淡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黄疸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