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详细

炎性乳腺癌(癌性乳腺炎,丹毒样乳腺癌,急性乳腺癌,乳腺炎样癌,乳腺真皮淋巴癌病,隐性乳腺癌)

  • 挂号科室:
  • 发病部位:乳房
  • 传染性:无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50~54岁妇女多发
  • 典型症状:乳房胀痛 乳房肿块 乳房红肿热痛 乳房硬化
  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IBC) 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十分罕见。该病呈暴发性发病,以乳房皮肤的弥漫性红、肿、热,痛和水肿为特征,极似急性炎症。恶性程度高,预后很差。 炎性乳腺癌以侵犯淋巴管道为主要表现,转移几率高,是局部晚期乳腺癌中预后最恶劣的一类。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癌的1%~10%,我国报告约占乳腺癌的0.9%。
典型症状:乳房胀痛 乳房肿块 乳房红肿热痛 乳房硬化

炎性乳腺癌症状诊断

一、症状:

  1.绝大多数乳腺癌病人是以无痛性乳房肿物就诊,而IBC多以红、肿、热、痛、压痛的乳房皮肤症状就诊,仅有50%左右伴有肿块。IBC往往发病急骤,乳房迅速增大,乳房皮肤增厚变硬,有皱嵴,皮温高,色红紫。Haagensen报道IBC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肿块(57%),皮肤红肿(57%),乳房肿大(48%),乳房或乳头痛(24%),乳房压痛(16%),乳房硬化(16%),乳头回缩(13%),皮肤水肿(13%),腋下肿块(9%),皮温升高(8%)等。IBC少见的症状包括:腋区疼痛、乳头痒、上肢水肿和骨痛等。由于发病急骤,大部分病人就诊早,自出现临床症状到就诊平均时间为2.5个月。

2.Taylor和Meltzer将IBC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IBC是在原健康乳房上同时发生肿瘤和炎症;继发性IBC的炎症改变是继发于原有肿瘤部位,手术瘢痕或放射区域内的乳腺。继发性IBC的概念忽略了局部晚期乳腺癌与IBC在临床与预后上的区别,不宜应用。

二、体征:

  1.IBC的体征包括全乳弥漫性硬化或局限于某一象限或一半乳房硬化,皮肤水肿似橘皮样,厚而不平整,最初皮肤呈粉红色,很快变成似淤血的紫红色,呈丹毒样改变。乳房增大,皮温高,触之韧感,常见乳头干裂、结痂和内陷。一般认为乳房皮肤改变达乳房1/3或以上时方可诊断为炎性乳腺癌。

 三、诊断:

1.由于炎症性乳腺癌的特殊临床表现常常与一些乳腺炎症相混淆,故针吸细胞学检查和局部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炎性乳腺癌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IBC的发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可能与病人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二、发病机制:

1.炎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无特殊:

各种类型的乳腺癌均见于IBC。IBC的急性炎症改变的组织学特征首先由Bryant于1887年描述观察到皮下淋巴管被癌浸润的现象,提出肿瘤浸润造成的真皮下淋巴管阻塞而导致相关临床表现的假说。但真皮下淋巴管浸润是否是IBC诊断的基础仍存在争论。早在1938年,Taylor和Melter强调皮下淋巴管浸润癌浸润的特征。Ellis和Teitelbaum 1973年复习世界有关IBC的文献,通过对组织学与预后的关系的研究,认为真皮淋巴管浸润对确定IBC的诊断是必要的,并提出乳腺真皮淋巴癌病的命名。Saltzstein发现临床上无IBC的表现,组织学检查有真皮淋巴管浸润的乳腺癌,预后与有典型表现的IBC相同,提出了临床隐性乳腺癌的概念。IBC的皮肤炎症样改变机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系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团阻塞而致皮肤水肿和组织张力增高,进一步导致毛细血管的阻塞,充血引起所谓丹毒样改变。


2.大体形态:

可见乳房皮肤红、肿、热、痛和皮肤增厚,橘皮样改变等,受累组织坚实。多数可见皮肤改变,占乳房范围的1/3以上。石松魁报道材料,其病变皮肤改变范围均1/2乳房,多数(65.7%)波及全乳。

3.组织形态:

癌肿类型不一,各种类型浸润性癌均可发生。除了癌组织外,主要见皮肤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中充满癌栓。间质中伴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但以淋巴细胞为主。有人认为,只要临床有炎症表现,即可诊断为炎性癌。也有人认为只有皮肤淋巴管和血管中有大量癌栓时才能诊断为炎性癌。石松魁(1986)报道的35例中,有9例可见淋巴管癌栓,其中皮肤淋巴管癌栓5例。

炎性乳腺癌预防

一、预防:

  1.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适量运动,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病机会。

2.获得足够的阳光,可使人体取得所需要的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具有防止乳腺癌的作用。每天保证有10-15分钟的日照时间,可防止乳腺癌的发生。

3.避免接受过多的放射线照射。尤其在经期、妊娠期,对放射线很敏感,应尽量避免。

4.对乳房进行适当的生理保护。提倡母乳喂养,断奶要缓慢进行。采用合适的乳罩以改善乳房血液和淋巴循环。

5.及时治疗乳房的癌前期病变。如囊性小叶增生、乳腺乳头状瘤、乳腺增生病有上皮高度增生与不典型性增生者。

6.适当节制动物脂肪的摄入,少饮酒。过多的食用肉类、煎蛋、黄油、动物脂肪可增加乳腺癌危险性;而绿色蔬菜、水果、鲜鱼、奶制品可减少患乳腺癌的风险。

7.更年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雌激素。

8.平时定期体检。专家建议35岁以上的妇女应该每2-3年进行乳腺超声、乳透或钼靶摄片检查。若为乳腺癌易发人群,年龄40岁以上者则应每年做1次检查。

9.下列易发人群更要加强自我保护,在乳腺出现肿块、溢液等异常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不要贻误病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尤其是母亲或姐妹患有乳腺癌者,自己患病的可能性较大;初次月经早(12岁以前)或停经晚(50岁以后)者患乳腺癌机会比其他人高;30岁以后生第一胎、未曾生育者或未婚者,患乳腺癌的机会多于其他人;反复多次接受放射线的,也可增加乳腺癌的机会;常食高脂肪食物且肥胖者易得乳腺癌

炎性乳腺癌鉴别诊断

一、鉴别:

  IBC和局部晚期的非炎性癌类乳腺癌侵及皮肤而引起晚期炎性反应的鉴别较困难。主要依靠病史予以鉴别。其他易与IBC混淆导致延诊延治的乳房疾病有:

1.乳腺炎和乳腺脓肿:

为常见的相互误诊的疾病,该病通常仅发生于哺乳期妇女,且伴有高热,白细胞升高。


2.梅毒和结核病侵犯乳腺:

多有乳腺外梅毒和结核,且现已少见。

3.淋巴肉瘤或白血病的乳腺浸润:

通常仅有肿瘤区域的皮肤变红而无炎症表现,但往往鉴别较为困难,多需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确诊。

炎性乳腺癌饮食保健

一、食疗方:(仅供参考)

1.乳腺癌术前饮食:

摄入高热能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供给乳腺癌患者足够的热能,减少蛋白质消耗,防止低血糖,还可以保护肝细胞免受麻醉剂损害。此外,还可增加机体抵抗力,增加热量,以弥补乳腺癌患者术后因进食不足引起的热能的消耗。


2.食用含高蛋白的食物:

乳腺癌患者必需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如果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就会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对乳腺癌术后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不利。高蛋白饮食,就可以缓解因某些疾病引起的蛋白质过度消耗,减少乳腺癌术后并发症,令乳腺癌患者尽快康复。

3.高维生素膳食:

维生素 A 可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维生素 K主要参与凝血过程,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B 族维生素缺乏时,会引起代谢障碍,伤口愈合和耐受力均受到影响;维生素 C 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出血,促进组织再生及伤口愈合。因此,乳腺癌患者术前一定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或水果食品)、蔬菜(或蔬菜食品)、或者是补充维生素片。

以上总结的乳腺癌患者术前饮食原则是指在手术前的一段时间内,在临近手术时不要食用。一般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前12小时应禁食,术前4―6小时要禁水,以防止麻醉或手术过程中呕吐或并发吸入性肺炎,若是胃肠道内有食物残渣,也将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管炎
郑重提醒: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用户登录